在实名认证为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微博怒斥所有不爱国者为“人渣”,引发围观的第二天,网民们没有如想象得到领导酒醉或者被盗号的消息。他们收获的是一篇长文,题为《有话好好说,从我做起》。在这篇文章里,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为言辞欠妥而道歉,并表示在未来,会有话好好说。不过,陈省长似乎并未改变他的观点和价值判断。
如果真如他所言,痛改前非,作为公共话题的讨论,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形成社会基础共识?坦率说,我对此不抱什么期望。在我看来,真正激怒部分网民的,除了那几个词汇,更是陈副省长那种真理在握,掌控全局的语言与思维方式,以及背后的权力蛮横傲慢。可这些,不是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所习惯,并且认为正确需要坚持的东西?毕竟,从支持者的角度看来,堂堂一个副省长,能从09年开微博至今,坚持自己亲自更新不用秘书,到最后屈尊到微博上与民众骂架,这个和当年王孙贝勒脱了长衫,在街头与贩夫走卒打上一架何其相似,网民倒不应该感激涕零,感叹中国社会正在变得平等?
其实,从一些与之有过交往者的描述来看,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并没有喜欢骂人的习惯,他的那些粗口,上网的人们,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甚至一些指责他的网民,自己恐怕都未必如陈副省长自己做得好,骂完人以后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比如说我自己,一次把一篇自己认为荒谬的文章章节连同链接一起发微博,并且加上双引号以示非原创,结果大概是引号太小,点开链接太累,随即招来骂声一片,人身攻击无数,更有意思的是,不少言辞激烈的朋友连评论都关闭了,连给他说明一下情况的机会没又有。事情过后,那篇文章逐渐传开,成为舆论焦点,不过时至今日,当晚谩骂我的朋友们,似乎也没有谁说一声道歉,或者承认骂错人了。
讲这个故事,并不表明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的风度自信要远远胜过一干与之争论的网友,而是想说明,在当下,对话其实是非常艰难的,艰难到最后,基本的状态是各说各话,如果非要关在一个笼子里,常常只能以谩骂收场——不久前网络上流传着的某一身份高贵阶层的聚会秘闻,结果两个大人物的对话,依然以国骂收场。更何况本来就胸有沟壑,戾气外溢的各色人等?
事情的症结在于,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对话这个平台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看似都在说现代汉语,看似在做对话状,背后的语言却根本不同,能指一样,所指却非。所以,本质而言,是在自说自话,最多是同质语音的膨胀。
更明确一些说,对话中虽然我们都在使用一些词汇,比如“改革”“发展”“民主”“自由”“法治”“国家”“爱国”“理性”“建设”等等,细究起来,几乎每一个词的定义和理解,都存在歧义,都需要辨析以获得基本的认知统一。比如所谓“汉奸”,一方认为,亲近美国日本西方,希望中国走美式道路的就是汉奸,而另一方,则总结出所谓“汉奸”的标准:一.残害中华人民,二,毁灭中华文化.三,把中华财富送给外族.不允许本国人民分享.四,破坏中华山水环境.五,掠夺中华财富移民到外国.六,出卖中华领土.七,投靠外国出卖中华利益。比如“爱国”,一方认为中国走独特道路,开明专制最宜,否则就会分裂会万劫不复,另一方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完成现代文明转型拥抱普世价值,能够从旧式的民族国家变成国民国家。再比如所谓“理性”,一方认为看到坏的部分更看到好的部分才是理性,另一方则认为,坚持就事论事,坚持逻辑认知才是真正的理性……
回到陈鸣明,如果以体制明规则的目光审视,也许不得不承认他是个“模范官员”:坚持爱国主义,忠诚,好学而清廉——想想他的卡西欧级别的腕表,在今天,能够在公开场合表示欢迎审查个人财产的省部级高官,究竟还剩几个?更重要的是,他还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惜与群众赤膊上阵。当然,在另一套实际运作的规则面前,这个副省长未免有些太不懂事,如邓聿文先生的意见:“这位副省长,虽然话说得很糙,但也算是有点真性情,在官场算个异类。只是我很奇怪,以他这种“口无遮拦”的性格,怎么就能混上副省长的高位,答案恐怕是他的民族身份”。
不过对与陈鸣明对垒的网友而言,比较悲哀的现实是是,他们面对的一个“好官”,充其量也就这样了。即便人们能够有选择的权力,也只能在陈鸣明式“好官”,或者闷声发财的官员,或者在高呼口号中同时发财的官员中,三选其一,除此,无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