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浙大校长林建华任北大校长,王恩哥另有任用

来源:互联网

今天上午,北京大学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免去王恩哥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王恩哥另有任用,但具体去向并未透露。2013年3月,王恩哥从上一任校长周其凤手中接过北大校长帅印,至今还不到两年。

林建华(资料图)

林建华简历

1973年至1978年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农场中学教员。

1978年至198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至1993年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 Max-Plank 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

1993年至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1995年8月)、博士生导师(1998年4月)。

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8年6月至2001年4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党委委员(1999年2月)。

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长(2002年2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党委委员。

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长、党委委员。

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教务长。

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正局级)兼教务长。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

2013年6月26日至今 浙江大学校长。

王恩哥(资料图)

王恩哥简历

1975年至1978年辽宁省辽中县乌伯牛公社知识青年。

1978年至1985年辽宁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1985年至1987年辽宁大学物理系教师,期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学习。

1987年至199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1990年至199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1991年至1995年法国里尔表面与界面实验室和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5年至2009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9年至2007年期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4年至2009年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2006年至2007年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

2008年至2009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9年至2011年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院长。

2011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

2012年至2013年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务长。

2013年3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相关报道】风暴中的浙大校长林建华

时间:2013-07-0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

苦等3个多月,浙江大学终于迎来新校长。

6月2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浙江大学宣布中央的任免决定,林建华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此前,在今年2月原校长杨卫调走后,浙大校长一职空缺数月,被外界称为“校长难产”。在2013年春季浙大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浙大校方不得不罕见地以校党委书记的盖章代替校长印章。

然而,这位58岁的前重庆大学校长走向他的新岗位之际,却风波叠起。

6月21日,一份由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联合署名的联合声明现身网络,紧接着,一封题为《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公开信出现在微博上,信中罗列了林不适合担任浙大校长的三个理由。

“公开信”与“联合声明”同时被多家媒体的官方微博转载,形成一股网络版“倒林浪潮”。尽管6月24日,“联合声明”起草者之一,法国浙大校友会会长王晓杰称,浙大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只发表过一份“联合声明”,其他任何文章与“联合声明”无关,并称该“联合声明”没有反对上级部门对浙江大学校长的任命。

但舆论依然在发酵,今年早些时候出现在重庆大学的BBS“民主湖论坛”的一个帖子被翻出来大量转发。这个宣称“讨伐”林建华、题为《重大之殇》的帖子,历数林建华的多项“罪状”,一天内就以点击量超过7000,回复量超过300成为 “民主湖”当天第一热帖。。

林建华的一言一行也被置于放大镜下。而林则一直保持缄默。“这和林校长一贯的行事风格相符。”接近林的一位重庆大学行政部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那么,这位浙大新校长的真实面孔,到底是怎样的?

重大轨迹

现年58岁的林建华,山东高密人,与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是同乡,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86年起留校任教,历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北大教务长、北大常务副校长。其间除5年赴德、美从事博士后研究外,有27年光阴是在母校北大度过。 2010年12月,林建华出任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接手的重大,是一所创办于1929年,有逾5万名在校生的大学。虽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但因僻处西南,扶持和投入不足,多年来基础设施欠账颇多。林到任时,重大大约只有20%到25%的多媒体教室。

林建华来到重大,首先着力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2010年年底刚到任,他派出几个考察组分赴上海、北京等地的高校,考察那里的教学楼改造。

“我们考察同济、复旦时发现,这些学校在2004、2005年间就全部实现了教室多媒体化,你看差距多大!所以去年八教全部装了空调,B区二综合楼也要装多媒体教室和空调。” 重庆大学教师魏凌霄介绍说。

而学生们的感受是,自从林建华来后,他们的宿舍在夏天变得舒服了。

“在重庆这个火炉里,对学生们来说,装空调就是最大的一件事。”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华之凡对本报记者说,在他读到大二下学期时,学校给A、B两个校区以及虎溪校区的所有学生宿舍全部装上了空调。

据魏凌霄介绍,给学生宿舍装的空调共计12144台,是林建华引进企业家的赞助而来的。“爱从蒸笼回冰箱的快感”,在重庆大学的官方微博中被纳入“爱重大的N个理由”之一。

另一个变化发生在食堂。华之凡说,林校长视察过食堂后,要求改变食堂进出口和桌椅位置,并改用刷卡方式,缓解了食堂多年来的拥挤状况。

魏凌霄说,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已经改造好的食堂包括重大的A校区一食堂与B校区的二食堂,“重大有8个食堂,今年我们还会再改造好三到四个食堂。”

林建华用“内涵发展”来概括他在重大的治理理念。"内涵发展’主要强调打好学校的基础,提高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魏凌霄解释说。

增加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补助被认为是林建华在重大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原来硕士研究生每个月生活补助是300元,现在提升到500元;博士原来是1000元,现在提高到2400元至3200元。

相比于这些人人受惠,易得好评的举措,林建华在教学改革上的作为,引起的评价就复杂得多。

林建华在重大任上主导了一系列改革。原先的重大,不少教授上了岁数后就很少出现在课室里,只剩年轻教师们在一线拼杀。林建华来后,要求一线教授必须在讲台授课,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尤其是本科的教学中。中青年老师的教学压力得到分担,而中老年教授们的工作压力则相应加大。

这其实是延续林建华在北大时的主张。林的北大前同事,北大化工学院院长吴凯说,在北大任副校长和教务长时,林建华就是将工作重心放到全校的学科建设和本科教育上。林曾主管北大的学科建设达8年之久。

林建华任上还取消了重大的论文奖励制度,要求教师评职称要拿出代表作,而不靠论文数量取胜。不过最富有争议的改革还是在学校的人事上。

僻居西南的重大,面临着中国所有西部高校共同的困境—“留不住人,进不来人”。一方面人才外流堪忧;一方面人才环境相对封闭。在林之前,建国后的历任重大校长,大多是四川本地人,或是长期在四川工作,或在重大有求学经历者。

为改变这一局面,林建华在重大主导实施从外部引进人才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他亲自带队到北京、美国招聘和选拔教学人才。“近两年,学校成功引进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人,副高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7人,重庆大学‘百人计划’31人以及其他各类人才126人。”重大的一份公开资料显示。

大批新人的进入带来了新老矛盾,冲击到现实利益。林不时会从外面空降一些人进重大,直接接任一些学院的院长或某个系的系主任。“比如有个学院就是外面来一个人成了新院长,原来的院长只好改任学院党委书记,原来的书记就只能挪位。”重大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政部门人士认为,“原有的职位格局改变了,一部分人利益受到触动,就会有意见。”

人才引进也带来待遇上的双轨制。被引进的新人实行预聘制,规定的预聘期为3~6年,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够获得永久职位。工资实行年薪制,待遇水平不输于沿海高校,而有别于原来老教职员工的月薪制。“待遇上的差别也多少让一部分人有看法。”上述不具名的重大行政部门人士说。

对“千人计划”的异议,重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勇健教授评价高薪引进海外学者是“打破学霸专营,打破学院靠政治权力和裙带关系运营的局面。”而那篇“讨伐”林建华的《重大之殇》则抨击林引进的人“骄横跋扈”,逼走了重大多年辛苦培养起来的长江学者,使“重大的优良基因飞快地流失”。

林建华在重大力推的学部制改革也招致争议。旨在打破学院藩篱的学部制改革,将学院的财权和人事权集中到学部,学院只负责教学管理。重大自2011年5月成立文理学部,迄今已设立4个学部,下辖31个学院。

这引起一些学院的不同意见反弹。一些反对声音认为,这是在学院与学校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管理层,人为增加了管理成本“,架空了学院的自主决策权。”

舆论场上的两张脸谱

2011年6月10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6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重庆市大学联盟。这个大学联合体,是林建华亲自带队到各个学校登门拜访,在几个月内促成的。“他有一个观点是,如果区域里的高等教育不形成气候,一个大学要发展起来是很难的;区内其他学校发展好了,重大的水平也会更高。”魏凌霄说。

在舆论场上,林建华有着两张截然不同的公众脸谱。

网络世界中对他的恶评甚多,林被描绘成一个缺乏人文关怀,霸道,令人厌恶的官僚。《重大之殇》的作者对他的指控相当严重,包括抨击林“将一套等级森严的京官作风带入了平和民主的重大”;在教室安装摄像头;对教师实行“锦衣卫式”的监控。还说他上任伊始就耗资2000万把自己的办公室装修得富丽堂皇。

这篇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不久前,重大机械学院一位高龄老教授跳楼自杀,也让舆论产生对林建华不利的猜测,微博上有意见领袖高呼“这样的校长应引咎辞职”。

而在记者访问的多位重大师生的描绘中,林建华则是另一副模样。

魏凌霄评价他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改革者”,“一个内心很有激情、很有爆发力的人。” 蒲勇健教授甚至称其为“先知”,“我们大学的悲剧是他走早了一点,改革开花还未结果。”他在6月27日这天对本报说。

在受访的重大学生中,林建华被称呼为“林Sir”,被形容为“有内涵,有亲和力”的人。 华之凡说,重大的学生们都喜欢听林校长演讲。“关于改革,他说,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向上的路都要爬坡上坎。关于离开,他说‘让我们温暖地告别’。”

对于网上对林的一些负面说法,受访的重大师生也不认同。比如“花2000万装修办公室”一事,魏凌霄解释说,那其实是林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对建于上世纪30年代、损坏严重的第一教学楼进行改造,“改造后的一教也并非只是校长个人的办公处,而是学校的行政办公楼。”

《重大之殇》描写林建华 “高高在上”,还说他的专车在校门口强行并道。而一位重大的老师则说,林建华经常不坐专车,上下班都走路到校园,师生们有时能在路上碰见他。

至于机械学院那位老教授的去世,重大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强调,“这跟林校长一点关系都没有”。

重大行政部门一位人士透露,那篇“反林檄文”,包括林建华本人在内的校领导都看到了,但帖子没有被删,也未见有任何追查作者的动作。

蒲勇健说,而林在任期间,重大论坛上骂声不绝,但从未有人被追究。

浙大前程

在话语开放的时代,原来身处象牙塔的大学校长已成为一个压力极大的岗位。在6月26日下午召开的浙江大学中层干部扩大会议上,履新浙大校长的林建华以“卧薪尝胆,抗负压力”形容其心境。

有浙大教授描述,那天,这位新校长在浙大的首次发言显得有些紧张,“但看得出来还是对浙大的历史做了功课的。”

林建华要面对的是一个比重大要复杂得多的新摊子,百年名校浙大,历经1998年四校合并,拥有5个校区,在校生人数多达4万多人。浙大前三任校长,从路甬祥、潘云鹤到杨卫皆为两院院士,他们在任期间,这所地处江南的高校完成了中国高校史上的诸多改革,并保持着自高校合并以来从生源质量到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多项佳绩。林所面对的新起点和平台,和当初接掌重大时大不相同。

但在一部分人看来,林建华接手浙大,也并非没有优势。

两年前林建华从北大调任重大之际,多少有点“空降”的意味,但正因此,林其后在重大倡导的一些改革举措反而容易获得认同,“他是外来户,能超脱于重大内部各派之外,看法更中立。”上述重大老师称。

此次林建华再度“空降”之前与之全无交集的浙大,能否同样发挥“空降兵”优势再展身手,目前还是未知数。

浙大享誉中外的地位,长时间“难产”的校长,都抬高了学校内外对新校长的预期。而林建华对反对声音不加打压的开放态度,又为反对者传播对他的恶评提供了方便。于是在此节点上,一场舆论风暴便难以避免。

“其实这场风波针对的不是林本人,而是现行的校长产生机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终身教授丁学良认为,

“我们目前任命校长是行政主导,缺乏公开透明,教师既没有表达权,也没有参与到遴选校长的过程中来,这样产生的校长往往是不容易服众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他认为,目前推进公选校长改革的步伐缓慢,试点的高校实际上还是涉及正厅级岗位的遴选,还没有涉及像浙大这样的任何一所副部级校长岗位的高校,“应当加快校长公选的力度。”

“比如说,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在新校长的酝酿阶段,让跟林建华密切相关的重大与浙大这两个高校的学生、老师以及他们的校友一起来参与评议这个人选,这个评议结果可以在两个高校内部公开。浙大可以给新校长一个试用期,试用期表现良好,再正式任命。”丁学良描述他对未来校长产生机制的一种畅想。当然他承认,这在短期内不大可能实现。

林建华 重大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