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什么是真正的“全天候”?

来源:互联网

当李克强总理飞入巴基斯坦国境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派出了六架“枭龙”式战斗机护航。这再次让国人感受到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的朋友。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全天候”这个词也引发了一些争论。

巴基斯坦在中国民间素有“巴铁”之称——意思是对中国很“铁”。几乎任何一个去巴基斯坦旅行过的中国人,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中国人的友好热情——当然,也会结结实实地感受到巴国惊人的贫穷与动荡。

那么,“全天候”到底是什么含义?笔者将在下文说明,“全天候”的含义需要重新审视。在新的时代,这个诞生于冷战时代的名词需要有新内容。

“全天候”并非“盟友”

“全天候”这个名词的发明者属于赞比亚首任总统卡翁达。1967年,卡翁达首次访问中国,归国后大赞中国是赞比亚的“全天候朋友”。这背后有一段故事:当时,卡翁达希望修建一条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的铁路(即后来的坦赞铁路)。但是,他本人与英国和西方关系密切,对与中国交往非常谨慎,甚至很长时间没有向北京派遣大使。周恩来总理不仅容忍了卡翁达的骑墙态度,还给了卡翁达一张“中国牌”——让他以中国为砝码,压西方国家就范,以获得有利于赞比亚的合同。卡翁达深受感动,“全天候”一词随之出炉。这位历史见证者今天仍然健在,2011年还曾为修复中赞关系以87岁高龄访华。

从这段往事,我们可以看到,“全天候”并不是“盟友”。“盟友”是排他性的。相反,“全天候”指的是与中国和其他大国同时交好。在冷战时期,巴基斯坦同时与中国和美国建立密切关系,为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天,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除非美国自己犯了重大错误,否则美国都将会继续主导国际体系。在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下,在美国的盟友和朋友中建立中国的“全天候”圈子,有利于中国可持续、低风险地维护国家利益。

在中国目前的“全天候”圈子里,有不少属于这个类型。巴基斯坦是一个范例,既是美国盟友,又是中国的“巴铁”。也门也是如此。在非洲,坦桑尼亚总统前后脚地接待了习近平和奥巴马。刚果(布)已经被纳入美国的环大西洋油气资源供应圈,但同时也斥责西方对中国“新殖民主义”的指责。这多少减弱了中美两国不必要的敌意——例如在亚丁湾、几内亚湾或东非潜在的油气田。

然而,中国的“全天候”朋友的圈子需要扩大,特别是一些关键国家。例如,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应该向着“全天候”方向发展。今后,缅甸将是美国的朋友,甚至可以是日本的朋友,但只要不成为一个反华国家,这个局面就可以接受,甚至是应当争取的。

“全天候”需立体外交

“全天候”需要超越政党或政权。像巴基斯坦那样,全国上下,军政商民,宗教部落,都将对华友好视作共识,无论哪个政治势力、以何种形式(军政或民选)上台,都将对华友好作为外交要务,这才是真正的“全天候”。因此,必须要实施“立体外交”,与在野党和各种政治势力提前建立关系。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是经历了政治体制甚至版图剧变之后仍然对华相对比较友好的例子,由此荣登中国在欧洲的“全天候”。

而缅甸和赞比亚的例子却在提醒我们,在当今时代,要想建立“全天候”关系,必须不只与当权者打交道,还要和各种政治派别、民众团体和地方势力广泛交往,以应对政局变化之后的情况。现在缅甸和赞比亚都在“亡羊补牢”,虽然为时未晚,但是毕竟已经失了先机。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全天候”圈子还需要巩固加强。例如,坦桑尼亚虽然已经实行多党制,但独立至今尚未经历过政权更迭,这种“全天候”就还没有真正经历考验。要和在野的民主发展党、公民论坛等建立“立体外交”,抑制非洲的反华倾向,才能真正坐实“全天候”。这在非洲各国也具有普遍意义。

“全天候”意味着有相对重大的战略或经济利益。巴基斯坦长期以来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也将是中国通向中东石油主产区的重要通道。也门扼守着亚丁湾。坦桑尼亚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支点。就连小小的马耳他,也由于重要的航运地位,在2011年中国从利比亚撤侨行动中发挥了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利益的扩展,“全天候”也应随之扩展。例如,拉美地区的智利和秘鲁,将是今后中国的主要资源供应地之一,而这些国家也是美国主导下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方。在国内政局上,近两年智利从左转右,秘鲁从右转左,都没有影响中国与两国关系。应建立与美国共存的、得到拉美左右两派共识的中拉关系。对委内瑞拉、阿根廷等目前是左翼政府当政的拉美国家也应以智利为标杆。

最后,在新的时代,民众对国家外交的参与越来越多,上述这些利益也要让民众看得见、感受得到。事实上,“巴铁”让普通中国人感动的不是什么战略利益,而是在汶川大地震后掏空国库捐献给中国的22260顶帐篷——数量不多,但却是当时巴基斯坦的所有战略储备。

外交的趋势是越来越公开化。政府应当也有义务让民众了解,我们为这些“全天候”们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利益。对这些国家的民众,也应当增加文化交流——不是那些虚浮的活动,而是让他们了解全面的、真实的中国。如此,“全天候”才能真正扎根。

(作者为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全天候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