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底色
在外的江西游子,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朋友们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轮到我们,常常不知从何说起。说来说去也还是八一起义、井冈山、庐山,再加个瓦罐汤。
“像个阔过的老地主儿,不时擦亮过气的旧牌匾”。
在历史课本中,江西是红色的,南昌起义、井冈山、苏维埃,革命老区是江西的底色。
在旅游宣传片中,江西是绿色的,庐山、三清山、鄱阳湖、婺源,四处生机盎然,是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的后花园。
在许多外省人眼中,江西是灰色的。这些年网上流行各种“环江西概念”,环江西3万亿经济圈、环江西自贸区、环江西高铁圈、环江西高校圈……引发强烈共鸣,缺乏存在感的“阿卡林省”,成了江西代称。
省会南昌也成了“阿卡林市”。在主流城市排行榜中,多在三四十名,作为一个6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中规中矩。回首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依托“京九铁路上唯一省会城市”、“三个后花园”的定位,南昌本有机会崛起。当长沙、合肥等周边城市成为网红、风生水起,南昌却渐渐失去存在感。
产业发展上,省、市各级政府曾重点打造的汽车、光学、VR、中药等产业,都没能走出多远。数起来,今天依然有行业主导力的企业,也无非是江西铜业、赣锋锂业这样的自然资源型企业,和正邦集团这样的饲料企业,也不尽如人意。
乃至江西人的口碑,也不好不坏,一声“老表”,一句“一会读书,二会养猪”,透露出老实质朴能吃苦,但缺乏闯劲、创造力,干不成大事的意味。
话说多年前,笔者以前从事广告行业,一位湖南籍同事就总结说,在广东、上海等广告业发达地区,湖南人、江西人往往就是好搭档,但“湖南人干策划,江西人干设计”——湖南人动脑、出想法,江西人在电脑前抠图、熬夜干体力活。
我听了哈哈大笑,总结得挺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是放眼“今朝”,比拼工业、科技、大城市,江西崛起的办法真不多。
江西老表,还能逆袭吗?
《可爱的中国》,可爱的江西
江西四周,集中着中国最富裕的一些地区。江西老表猛一抬头,发现自己已然成了“富人堆里唯一的穷人”。
不光没有朋友,还爹不疼娘不爱。数据显示,在周边省市以及中部地区,江西是央企投资最少的省份。譬如“环江西高校圈”的形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西自己还在起步,但为了支援其他省份,毅然发扬革命般的同志友谊。
如曾是财政部直属五大财经院校的江西财经大学,为了支持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建设发展,抽调了众多老师。后来,名师不见回流,反而持续流出。学校也由财政部直属调整为江西省与财政部省部“共建”。
曾经航空部直属六大航空院校之一的南昌航空大学,“华东”开头的华东交通大学,曾经的中国一流名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方冶金学院)等,和他们曾经的地位相比,都是江河日下。此消彼长,“环江西高校圈”成为必然。
这就像江西人交朋友,明明自己不富裕,还要往外送,明明自己有困难,又执拗着不肯开口求助。颇有些迂腐的可爱。
哭穷显然不是江西人的性格。作为“富人堆里的穷人”,怎么混?比财产、比资源,都不太明智。跟在富裕同学屁股后头捡漏,也永远只是小跟班,没有出息。
什么样的穷人才有前途?人穷志不穷。
这恰巧就是江西的底色!
江西人方志敏,在他的《可爱的中国》中,用沉重的反思、不屈、乐观的精神,期望着一个明媚、平等、可爱的未来中国。今天,社会已较为富裕、平等、明媚,但要说可爱,好像差那么点意思。
当富裕的同学需要产业转移,当“富人”历经纷纷扰扰想过几天清静日子,当先富需要带动后富,“可爱”,就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品质。
回顾上文江西的底色,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是可爱的,无论在何种时代都需要弘扬,今天尤甚;
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可爱的,相对落后的工业,却保存了生态后发优势,在“富人圈”三五个小时的高铁或自驾行程中,绿水青山当然就是金山银山;
江西的文化是可爱的,从唐诗宋词里的庐山、滕王阁,到传承千年不断的景德镇,到井冈山的青春岁月,看起来虽然有些传统,但底蕴深厚,老少咸宜,煞是可爱;
江西人也是可爱的,“老表”听着或许有些落后、不够精明,但换一种眼光,也是当下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日益缺少的品质。在外务工的江西人,吃苦耐劳,忠诚度较高,还不多事,都有口皆碑。
江西人的性格,也许不易诞生商业巨头、资本巨鳄、科技大佬,但内敛、勤劳、认真、踏实的品格,散发着时代呼唤的工匠精神气质,尤其适合高精尖制造。远到景德镇瓷器,近到对精细度要求极高的航空、光学,江西应当明晰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找准、培育自己的产业,在资本、高科技、概念满天飞的“富人堆”里走德国制造、日本匠人路线。
放眼全国,从生态到人文,从江西学子、游子,到训练有素、踏实肯干的产业工人,要论“可爱”,非江西莫属。江西老表,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金字招牌。
与其跟着“富裕同学”捡漏、求出路,倒不如“另起一行”——发挥人文底蕴,并集中力量补强文教短板,从“风景这边独好”,到“可爱的江西”,重塑江西品牌!
重塑“南方人文中心”
周边的“富裕同学”,江西都学不来。目前来说,江西要学习的,反而是河南。
曾几何时,河南也是富人堆里的穷人,经过长期的积累,已曙光初露。
今年,河南卫视火爆出圈、持续输出,让全国人民讶异,原来浓眉大眼的中原,也可以这么带劲。
其实河南文化牌早已开始量变。民企投资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占地622亩,国内第一次将高雅、严肃的戏剧艺术形式作为“被消费主体”,“举重若重”,将河南文旅推向新高度。
位于太行山脚下的小县修武,七年探索出“县域美学”路径,通过美学打通产业、文旅、乡村振兴、地方文化重塑,成为全国县域崛起的重要榜样……
文化崛起只是一方面。黄河经济带、中原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郑州、高科技产业集群……河南已今非昔比。
如果说河南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北方之中”,那么江西,就应当是“南方之中”!
江西地理位置优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以长江连通东西,以赣江沟通南北。古代从江西上船,就可以到达全国任何一座重要城市。
同时,江西三面环山一面向鄱阳湖,物产丰饶又稳定安全。唐安史之乱后,北方士族数次南迁,首选之地就是江西。今天遍布江西各地山区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就是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北宋时期,江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10,位居各地首位,两宋期间,“满朝文武半江西”。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江西人口达1400万人,在册户、人口数分别占全国的20.2%和23.3%。《明史》载“国初馆阁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江西就是全国教育、文化和思想中心。
宋、元、明三代的六七百年间,江西当之无愧南方乃至中国的交通、经济和文化中心,唐宋八大家、景德镇陶瓷、元杂剧、程朱理学、江右商帮(赣商)等,都是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
明清后,江西经济地位被“江南东道”和广东取代,南北交通地位逐渐被湖南取代(湘江、京广线)。但即便民国及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江西依然是南方重要的中心省份。
到改革开放后,陆路水运衰落,江西思想包袱沉重,又没第一时间赶上高铁时代,才逐渐跟不上发展步伐。
总的来说,江西的繁盛是长期的,而衰落不过数十年。随着江西高铁网的补强,浙赣粤大运河的修建,未来江西有望重新获得南方地区交通核心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文化中心。
在南方地区,江西无疑是最具文化底蕴的:
今天,你可以在海昏侯国触摸汉代,在滕王阁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在景德镇亲鉴传承不息的“CHINA”;
可以在英雄城南昌瞻仰军旗升起,在赣南重识红色苏维埃,可以在井冈山忆往昔峥嵘岁月;
可以在婺源拥抱乡愁,在庐山脚下“悠然见南山”,在鄱阳湖畔观候鸟、归田园;
儒释道三家的宗源尽在江西,你还可以在白鹿洞书院、阳明书院感知大儒,在东林寺感悟禅宗净土,在龙虎山、三清山重新悟道;
今天,你还可以在八大山人纪念馆感悟中国至高水墨意境,在武功山漫步云中草原、露宿山巅,在庐山西海体验时尚的“海上度假”……
与江南、岭南文化略显单一不同,江西的文化,丰富多元、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充满着中国文化推崇的天人合一之境。
江西的文化,厚重但不枯燥,生动鲜活而极具体验性,在强调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的新时期,是崛起的核心资产。
江西没能占据工业与城市化潮头,已是事实。却因此保留了良好的生态和人文,也是事实。在迎面而来的数字化、碳经济时代,工业文明、传统农业文明都将成为过去式。此时,农业文明更强调的生态、人本、和谐,反而更容易与数字文明、碳经济产生“隔代亲效应”。
不停留于工业旧思维(反正竞争优势也不大),打好文化牌(如河南),赶上大数据(如贵州),才是江西中部崛起,乃至助力国家崛起的关键所在。
从强省会到强地市
二零零几年,我在南昌郊区读大学,就深刻体会到南昌作为“全国最大县城”的尴尬。
当时除了武汉,中部几个省会城市,大家“五十步笑百步”,差距并不大。怎料经过一二十年“中部崛起”,南昌已被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四大万亿级城市远远甩下,仅稍强于太原,排名倒数第二。
彼时同被称为“最大县城”的,还有合肥。十多年来,合肥坚持“工业立市”,抓住机遇打造家电之城、信息产业之城、风投之城、科研之城,早绝尘而去,更凸显南昌的失落。
对外竞争力不足,对内,南昌作为省会的凝聚力也欠缺,难以“服众”——这牵涉到江西的地理和文化渊源。
自古以来,江西就“善分不善合”。比如相邻的两个县方言完全不同,比如赣南、赣西北山区的客家文化与鄱阳湖平原地区迥异,江西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赣文化”。再比如精明的南昌商人,向来被周边地市称为“南昌鬼子”,又显示江西文化的过于保守。
当下,邻居太强大,省会又凝聚力不足,导致形成各地市分别突围的局面——比如赣东的上饶,一直期望对接浙江、融入长三角;赣南的赣州,已融入珠三角;赣北的九江,可望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赣西的萍乡,由于近株洲、长沙远南昌,又习惯与长株潭走动。
而南昌自己,致力于打造环鄱阳湖城市群,从区位、规划、实力等方面,都不足以带领各地市。南昌的省会首位度,也远低于几个中部省会。
对此形成两种舆论:一种是通过行政+市场手段聚集资源,继续加强首位度,这是主流观点;另一种是质疑,南昌的首位度现状是自然形成的,也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再一味强调“首位”并不合时宜。
我认为,继续加强南昌是必须的,但鉴于地理、文化、经济现状,不应片面追求首位度。在共同富裕时期,南昌应带动江西崛起,而不是江西配合南昌做大。
除了航空、食品等传统产业及VR、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南昌应做强生态及文化类产业,进而带动整个江西“文化兴省”。
南昌是江西的缩影。湖在城中,城在湖中,是水面面积占比最大的城市之一,生态环境优越。八一起义、滕王阁、鄱阳湖、海昏侯、八大山人、万寿宫等,文化丰富多彩。
打好“生态+文化”牌,做强中医药、文旅康养、“新国潮”文创,再探索教育、影视、传媒出版、新媒体、文博展会等文化产业,在主要城市中率先打响差异化文化牌。
其余各地级市,在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也向文化方向靠拢。
如景德镇,作为一个四线小城市,已吸引了大量的陶瓷、艺术、文创人才,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景漂”。我在景德镇参观过程中,就被保存良好的御窑厂遗址、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大量陶瓷文物、众多艺术文创人才震撼,现代的陶溪川创意街区也令人印象深刻。整个景德镇,完全可以效仿杭州取消门票,打造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城市”,中国文化的最佳体验地;
九江,依托庐山、西海、鄱阳湖等生态文化资源,做强生态经济、做实乡村振兴,“跟着古诗看九江”,塑造“最诗意的城市”;
上饶,依托婺源、三清山、圭峰等,吸引长三角客群,打造乡村振兴、生态样板,塑造中国人的“乡愁之城”;
赣州,在有色、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外,整合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永不磨灭的“信仰之城”……
江西、南昌要突围、崛起,不应固守工业化、城市首位度思维,也不建议盲目追逐产业热点左右摇摆。在做精现有产业基础上,面向数字化、生态文明时代,服务东方文明崛起、民族复兴新需求,才能化劣势为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不讨好众生,众生自随你而来”。阿卡林江西,开放面对未来,重塑文化自信,转换发展思维,升级社会治理,明天必然会更好。
新的时代,澎湃而来。江西老表,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上海朴人资产合伙人,杭州鼠打猫互动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