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甸子村有句老话:“十山九秃头,风吹黄沙飞,十年九不收。”这是上世纪90年代北甸子村留给人们的记忆。
位于辽西北阜新市下面的北甸子村,正是“煤城”阜新市的一个缩影。
“过去的50多年中,阜新累计为全国生产煤炭近7亿吨,发电1700亿千瓦时,但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煤电之城,也因煤矿资源日益枯竭而陷入困境。”10月25日,阜新市副市长马如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困极思变,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衰中求生
历史资料显示,“九五”期间,阜新全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单一,全市工业产值中煤电工业占了76%。
到2000年底,阜新主力矿井中有23对相继关闭停产,全市1/3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规模以上工业负债总额91.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4.6%。
与此同时,10余万人生活在10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城市基础设施陈旧不堪。每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占城市总人口的25.3%,农村特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5%;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5.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7%,城镇登记失业率7%以上,居辽宁省之首。
曾经的“煤电之城”陷入了“矿竭城衰”的窘境。
2001年5月,阜新市作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决策。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听取辽宁省阜新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有关情况的会议纪要》(下称《纪要》)。
《纪要》指出:“要通过辽宁阜新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制定经济转型的根本措施和相关政策,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子。”
转型之际,阜新确立了“稳煤强电”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目前,美国LKG生物能源公司、深圳博林化工公司开始在阜新谋划开发10万吨甜高粱秸秆燃料乙醇项目;阜新矿区有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总投资320亿元的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香港华鼎LNG项目已落户。
截至今年7月份,阜新市风电并网已达到162.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居辽宁省各市首位。按照阜新市提出的风电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将达360万千瓦。
到目前,阜新市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煤电工业转变成多个产业集群集聚的格局。特别是液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实现国内液压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正向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迈进。
据阜新市市长齐继慧介绍,10年间,阜新地区生产总值由70亿元上升到470亿元,增长5.7倍,年均增速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4.5亿元增加到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1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省长“操刀”生态产业化
据本报记者了解,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不同,阜新选择了“由黑变绿”这条路。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阜新市林业局局长白欧对本报记者说,“阜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实施经济转型要破解的关键性难题之一。”
阜新城的北部是漫长的黄沙滚滚的科尔沁沙地边界线,西南是北京,东南是辽宁中部城市群。解决阜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有改善自身生态环境的地区意义,还有阻挡北沙南侵、保护区域安全的意义。
“十几年前,这里见不到几棵树,我们下地干活儿,想找个凉快的地方都没有。”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村民陈其华说。
阜新经济转型的十年,也成了生态环境大面积修复建设的十年。
白欧称,到目前,阜新森林覆盖率达到32.29%,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2.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科尔沁风沙南侵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37天,比2001年增加了近200天。
“生态建设产业化”在阜新经济转型中尤其明显。白欧介绍,阜新已培育林产品加工企业378家,吸纳就业10万人。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12家,加工品种实现了以木制品为主向多种林副产品精深加工的转变。
统计显示,去年阜新林业产业实现产值24.5亿元,林业收入已占到全市农民收入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