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曼哈顿背后的布鲁克林

来源:互联网

不论你从空中来,还是从海上来,纽约这个大城市,首先吸引你眼球的一定是曼哈顿岛上的高楼大厦及其组成的空中轮廓线,这条轮廓线背后的布鲁克林(Brooklyn),你是不会一下子就能瞧见的。

布鲁克林是纽约五大行政区之一,与曼哈顿、皇后区、布朗克斯和斯坦顿岛构成纽约市这个大都会,其面积比曼哈顿大两倍,人口250万,比曼哈顿多100万。曼哈顿赫赫有名,并常被人误以为曼哈顿就是纽约、纽约就是曼哈顿,而布鲁克林似乎默默无闻,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阴影里显得有点暗淡、冷清。

其实,在100多年前,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布鲁克林一直是美国的第三大城市。只是到了1898年,仅有一个曼哈顿岛的纽约市扩大地盘,把布鲁克林及其他3个比邻城市都囊括了进去,这些原先的独立城市便都“退化”成了行政区,其名声也就逐渐为“纽约”、为“曼哈顿”所遮蔽了。

杂糅、浑朴与多彩

到了纽约,你或许会先到旅行社去买票来个“纽约一日游”,想在一天内饱览纽约重要景点。不过你要知道,所谓“纽约一日游”,其实只是“曼哈顿一日游”,游览车不会离开曼哈顿开到东河对岸的布鲁克林。但你可以自己去,曼哈顿与布鲁克林之间有多条地铁线,会通过大桥或隧道把你送到布鲁克林,让你去各个景点畅游一番。

你可以漫步在布鲁克林的林荫街道,看一看迥然不同于曼哈顿高楼大厦的建筑——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联邦式红砖房,19世纪两三层楼的连栋房屋,感受一种幽静、古雅的气氛。你可以去布鲁克林南端的康尼岛,那里有孩子们喜爱的大型游乐场,有供你散步、观赏海景的海滨木板道,夏天则可在海滨游泳。你也可以去参观有近190年历史的布鲁克林博物馆,欣赏陈列在这座宏伟的古典装饰风格大楼里的艺术作品:跨越3000年的埃及历史文物,非洲、大洋洲、日本和印第安部落的古艺术品,乔治亚·奥基夫、诺曼·罗克韦尔、温斯洛·霍默和马克斯·韦伯等美国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

布鲁克林植物园,你更是要去的,尤其是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那大面积的樱花树林就像大片的粉红色彩云浮现在青翠的草地上空,鲜艳夺目,香气扑鼻,游客们的相机会留下一幅又一幅美丽的图画。盲童学校的老师届时会带学生到这里来,用大自然的浓郁芳馨来弥补他们看不见这个彩色世界的缺憾。

与纽约市所有行政区一样,布鲁克林也热情接纳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在曼哈顿有“华埠唐人街”,在皇后区有“法拉盛中国城”,在布鲁克林则有“第8大道中国城”;在曼哈顿有“小意大利”,在布鲁克林的布赖顿海滩社区则有“小俄罗斯”,或称“小敖德萨”。世界上各种民族在这里汇合聚居,各种服饰在这里相映成趣,各种语言在这里均能听闻。不过由于居民中有更多欧洲国家,尤其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所以我们会更多地听到带欧洲尤其是爱尔兰口音的英语,这种把字母“r”弱化得几乎听不出来的口音被称为“布鲁克林口音”。有人嘲笑这种方言土里土气,但也有人说,这是美国之音中最令人愉快、最富人性的音调。

犹太作家保罗·奥斯特在其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中借用主人公内森的话描述了布鲁克林的杂糅、浑朴和多彩:“我对自己所作的定居布鲁克林的决定十分满意。我已经逐渐爱上了我的社区,爱上了那里的一切:白色、褐色和黑色皮肤的混杂和变幻,外国口音的多声部合唱,孩子们和大街小巷,努力奋斗的中产阶级家庭,女同性恋者,多家韩国杂货店,一个留络腮胡子、穿白色长袍的印度教徒,每当我穿过人行横道时,他总向我鞠躬,矮子和跛子,蹒跚在人行道上的年迈的养老金领取者,教堂钟声和上万条狗,不公开身份的隐居人口,还有无家可归捡破烂的人,他们推着购物车沿街走,在垃圾堆里掏摸瓶瓶罐罐。”

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期间,曾去布鲁克林采访奥斯特。他以前住在新泽西州纽瓦克,1993年也搬到布鲁克林来了,住在第7大道附近一栋建于1892年的褐沙石楼房里,早就爱上了他母亲的这个出生地。他对我说,生活在布鲁克林的人大多不生在这里,却能和睦相处,很少有激烈的种族冲突,所以他要好好写一写布鲁克林。他笔下的所谓“荒唐事”其实并不荒唐,而是一支支普通人生活的热情赞歌。

横过布鲁克林渡口

布鲁克林真可谓人杰地灵,有不少艺术家或诞生在这里,或长期居住在这里,成了著名的“布鲁克林人”。他们中有: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作家亨利·密勒、诺曼·梅勒,剧作家阿瑟·密勒,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女诗人玛丽安·穆尔,音乐家艾伦·科普兰、乔治·格什温,女高音歌唱家贝弗莉·西尔斯,画家威廉·德库宁,电影演员、导演伍迪·艾伦,黑人演员、导演罗伯特·李,流行歌手、作曲家巴里·马尼洛,黑人喜剧演员埃迪·墨菲,电视喜剧女演员玛丽·泰勒·穆尔等等。这可是一份在美国家喻户晓、响当当的艺术家名单,也只有在布鲁克林这样的灵境才能产生这么多的人杰。

美国最杰出的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生于纽约长岛东部一个贫苦家庭,幼时迁居长岛西南部的布鲁克林。他主编《布鲁克林时报》时住在曼哈顿,当时东河上尚无桥梁,上下班需乘坐渡船。在船上,他注视空中凝翅浮动的海鸥,注视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成百上千的人,不禁诗潮澎湃,写下了《横过布鲁克林渡口》。

惠特曼的诗作,布鲁克林人朗诵得最多,每逢他的诞生、逝世纪念日,布鲁克林总要举办《草叶集》朗诵会。他那洋溢着自由民主精神、激越豪迈、势如大河奔泻的诗篇,激励了一代一代布鲁克林人。2005年,为纪念《草叶集》问世150年,布鲁克林爱乐交响乐团专门委约布鲁克林女作曲家詹妮弗·海格顿为该诗集中一首长诗谱曲,并公演了这部题为《当紫丁香在庭院开放》的男中音和管弦乐曲,男中音歌手唱出了对被刺身亡的林肯总统的悲切悼念:“当紫丁香在庭院开放,那颗巨星从西方的夜空陨落,我悼念,并将随每一个重返的春天悼念。在那里,在芳香的松杉和幽暗的柏树林深处,紫丁香、小鸟和我内心的赞歌都交融在一起。”

1883年布鲁克林大桥建成时,惠特曼已是患瘫痪性中风的老人,住在新泽西州坎登,否则,他一定会写诗赞美这座横跨东河宽阔河面的大桥。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钢索吊桥,其中央跨距486米,桥面上两座花岗岩门楼高83米,4股粗吊索从门楼上缓缓垂下,形成自然的垂线,400根细钢绳支索则由门楼斜向“辐射”而下,使这座桥看来像蛛网,又像竖琴。诗人哈特·克莱恩1924年居住在布鲁克林时,开始构思他的8章长诗《桥》,其序诗就是献给布鲁克林大桥的。他把大桥比作“竖琴”和“祭坛”,描绘了大桥的白天和夜晚、动态和静姿,描绘了桥上车辆的急驰、桥下河水的奔腾。他把大桥跨越辽阔河面的雄姿比作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曲线,用来象征美国未来崭新的前景。

有大桥、隧道,乘车过河自然方便,但也不是人们永久的唯一选择。或许人们有怀旧心理,还想体会一下惠特曼当年乘船横渡东河的心情,或许如今人们对布鲁克林发生了更大兴趣,不再满足于局限在曼哈顿的“纽约一日游”,所以自2011年7月纽约市政府重新开启曼哈顿与布鲁克林之间的轮渡以来,一年里竟有100多万人登船往返于东河两岸,比彭博市长估计的40万人要多得多。

布鲁克林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显然正在迅速提高,这一点在最近新闻和娱乐网《商业知情者》所公布的《未来15个最热门的美国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清楚:布鲁克林名列榜首。其理由为:“布鲁克林是如今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纽约人口最多的行政区,能自立的美国最大城市之一。这个追求新意、热情友好的行政区吸引年轻的厨师、艺术家、企业家、家庭等等,他们开办时尚的‘农场直达餐桌’饭店,很酷的画廊和精品服饰店,如布鲁克林跳蚤市场、德卡尔布户外市场一类的最时髦市场。有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布鲁克林博物馆这些极为出色的文化机构,有巴克莱斯中心这个纽约市最新的体育和娱乐场所,这个地区将肯定会继续发展而更有品味。”

显然,长期被曼哈顿高楼群遮蔽的布鲁克林,正在摆脱暗淡、冷清的处境,展现它自己的独特风采,成为美国最热门的城市之一,尽管仍将屈居于纽约市一个“行政区”的卑微地位。

布鲁克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