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2021年中国证券投资者教育的效率分析与制度建构

来源:互联网

2021年中国证券投资者教育的效率分析与制度建构

自2016年以来,“我国证券投资者教育效率分析与体系建设”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连续六年在全国开展投资者教育问卷调查。截至目前,共回收问卷103,471份。2021年问卷调查将与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合作,开展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团队希望通过持续的跟踪调查,以及我国投资者教育的实际情况,准确分析中国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变化,

2021项目研究和数据分析延续了课题组往年的研究模式,即两个对比分析:一个是从投资者(教师)和投资人(教师)两个维度(不仅仅是问卷调查的对比分析)针对投资者的单一维度);二是将受访投资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与其实际交易数据一一对应(而不是仅仅分析他们的问卷统计数据),更准确地评估投资者教育对投资者行为及其特征变化的影响,更科学评估我国投资者教育的微观和宏观效率。问卷调查时间为2022年4月20日至5月30日,共12个,回收有效问卷051份,其中投资者有效问卷7279份(有效率为96.55%),投资者和教育者有效问卷4772份。(有效率99.95%)。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信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通过对2021年度研究报告的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我国证券投资者教育现状分析

1、我国投资者基础金融素养逐年提高,投资者教育对国民金融素养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得到验证。

尽管我国证券投资者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但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特征依然显着,个人和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规模已突破2亿,占市场投资者总数的99.49%(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截至2021年底,基金投资人已突破7.2亿(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国内外研究达成的共识是,投资者群体的整体金融素养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开展多维度的投资者教育,就是为了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端正他们的金融素养。投资行为的有效方法。课题组于2016年开始对我国投资者金融素养进行跟踪调查,阅读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素养调查文献,并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从金融素养测量,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分为两个基本类别:金融素养和专业金融素养分为两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分析。而开展多维度的投资者教育,就是要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端正他们的金融素养。投资行为的有效方法。课题组于2016年开始对我国投资者金融素养进行跟踪调查,阅读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素养调查文献,并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从金融素养测量,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分为两个基本类别:金融素养和专业金融素养分为两部分近几年我国证券投资转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分析。而开展多维度的投资者教育,就是要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端正他们的金融素养。投资行为的有效方法。课题组于2016年开始对我国投资者金融素养进行跟踪调查,阅读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素养调查文献,并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从金融素养测量,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分为两个基本类别:金融素养和专业金融素养分为两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分析。金融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金融知识。投资行为的有效方法。课题组于2016年开始对我国投资者金融素养进行跟踪调查,阅读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素养调查文献,并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从金融素养测量,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分为两个基本类别:金融素养和专业金融素养分为两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分析。金融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金融知识。投资行为的有效方法。课题组于2016年开始对我国投资者金融素养进行跟踪调查,阅读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素养调查文献,并结合国内市场实际情况,从金融素养测量,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分为两个基本类别:金融素养和专业金融素养分为两部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数据分析。

2021年度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投资者教育对投资者金融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一、2018-2021年中国投资者金融素养水平呈上升趋势,基本金融素养从60.90上升到64.68(68.57%通过率),说明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正在接受投资者对基本金融知识的理解受教育后金融知识有所提高。二是投资者整体金融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金融素养平均分仅为53.74分。超过一半的投资者未能达到及格标准(占比47.48%)。通过率为38.43%),分数从2018年的44.24略降到42.80。可能部分新投资者在专业金融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方面还不够理想,仍需进一步引导投资者加强学习。基于更细分的研究数据,总体表现为:接受投资者教育次数多、时间长的投资者综合金融素养较高,说明投资者教育对国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

2、金融机构仍是最重要的投资教育主体之一;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成效初显。

课题组在往年调研报告中提到,我国多层次投资教育体系雏形已基本形成并趋于完善。今年的调查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观点。被调查投资者对金融机构、媒体、交易所、协会、金融监管部门、其他第三方机构、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单位(小学、初中、高中)等投资教育主体的认知度逐年上升按年;投资者参与各类主体投资教育活动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在我国投资者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承担教育者角色的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仍然是教育最重要的投资者之一。位居榜首,2021年占比分别为84.06%和25.95%。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认知度与上年(2020年为84.63%)基本持平,但参与率较2020年的29.55%下降了3.60个百分点,降幅在所有实体中最大。在顶部。表明我国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中各主体的力量正在走向动态平衡。金融机构投教暴露出金融机构负担过重的现象有所好转,其他投教主体作用逐步显现。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的意见》要求“ 加大证券期货知识普及力度,逐步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作用”,我国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工作开始萌芽。课题组一直认为,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金融素养的有效途径,并在问卷中更加关注该内容。2019年调查显示,近90%的教师支持将投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投资人的支持率也超过70%。近年来,我国' 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调查数据显示,自2019年3月中国证监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后,社会公众对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的认知度有所下降。基础教育机构增幅明显,从2018年的48.15%提高到2021年的72.95%(增幅为24.80%)。从涨幅来看,2019年涨幅达到19.49%。2020年和2021年增速虽回落至3.34%和1.97%,但仍保持增长态势。同时,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基础教育单位投资教育参与率为19.33%,已经超越其他第三方机构,仅次于金融机构25.95%、媒体22.42%、高校20.54%。在所有科目中排名第四。这表明,我国投资者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已初见成效,国民金融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3、金融机构提供投教更注重时机;投资者的长期理财教育意识仍有待提高。

2021年投资者接受理财教育时机调查显示,“新金融产品上市”时选择接受理财教育的投资者比例最高,为56.24%;其次是“重大交易决策时”(占比54.06%)。与前三年数据相比近几年我国证券投资转变,2021年新金融产品推出时,投资者会选择获得投资教育服务,以充分了解新金融产品的特点和投资面临的风险。与2020年相比,“新政策出台后或重大事件发生后”选择接受投资教育的投资者比例有所下降,表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有所下降。需要提高对政策变化的敏感度。对教育者的调查结果显示,金融机构往往在投资者“首次进行金融投资(开户)”、“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时开展投资教育活动。理财教育时机的需要更适合。

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近四年来,长期投资者教育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2021年,长期投资者教育占比分别为40.27%、36.39%、20.39%和18.42%。可见,我国证券投资者尚未形成长期接受金融教育的意识,对金融教育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教育工作者调查显示,金融机构近三年开展长期投教活动的比例高于60%,说明金融机构投教供给相对充足,投资者教育活动已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项长期活动。性工作、基本工作和日常工作。

四、投资者全方位、多角度加强自财教育

在投资者教育的内容和频率方面,2021年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更注重学习证券期货基础知识,“经常”参与和“一般”参与的比例达到58.44%。学习其他类型知识的“经常”和“一般”参与度也超过50%,表明投资者正在全方位、多角度加强自财教育。但与往年调查结果类似,“了解投资者权益及维权渠道”、“了解投资者权益和维权渠道”等与维权渠道、防范证券违法活动相关内容的投资者参与比例

对教育者的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已实现全面提供投教内容,各类投教内容分发率均高于99%。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开展的投资教育活动涵盖的投资教育内容较为丰富,活动频率较高。分类别来看,“各类投资风险的揭示”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投资教育内容中“频率”最高的,占比达71.04%;其次是“出台新产品、新政策”,占比68.80%。较少开展的投资者教育活动的内容是“传授投资策略/技巧”和“

5、我国投资者教育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能够持续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投资者教育服务。

逐年调查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开展投资教育工作的主要动因是直接帮助公司业务和发展,同时也有监管部门和协会的强制性要求。可见,投资者教育已经成为监管部门严格要求与金融机构内生动力的有机协调。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我国投资者教育的健康发展。

2021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投资者教育模式呈现由粗放型到精细化趋势,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管理日趋精细化。一是人力资源投资专业化,高学历投资育人比例逐年提高。数据显示,2021年94.21%本科及以上学历申请人占比94.21%,较2018年82.48%提升11.73个百分点;18.61%。金融素养得分方面,导师综合金融素养得分72.89分,其中基础金融素养80.88分,专业金融素养64.90分,均明显高于投资者金融素养得分。二是专项投资教育培训体系化,近80%的投资教育人员参加过专项培训后上岗。2021年投教人员接受过专项培训的比例将达到78.19%,比2018年的76.65%提高1.54个百分点,表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投教人员队伍培训体系,为金融机构长期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三是规范投资教育人员考核评价工作。2021年投教人员绩效考核评价过半(51.91%),增加4人。从2018年的47.19%增加到72%。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对投资教育者的评价纳入绩效考核,有助于培养更好的投资教育者。四是投资教育效果评价多元化。2016年调查中,92.83%的受访者进行了投资教育效果评价。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7.74%。技能变化、行为理性、维权意识变化等评价也在逐年上升,2021年占比分别为80.93%、76.26%、64.54%。对投资教育效果的评价是多元化的。2016年调查中,92.83%的受访者进行了投资教育效果评价。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7.74%。技能变化、行为理性、维权意识变化等评价也在逐年上升,2021年占比分别为80.93%、76.26%、64.54%。对投资教育效果的评价是多元化的。2016年调查中,92.83%的受访者进行了投资教育效果评价。到2021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7.74%。技能变化、行为理性、维权意识变化等评价也在逐年上升,2021年占比分别为80.93%、76.26%、64.54%。

总体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投资教育体系呈现出投资教育人员专业化、投资教育培训体系化、投资教育人员考核评价常态化、投资教育效果评价多元化等特点,表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较为成熟,能够持续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教育,为我国投资教育的效率提升和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90%以上的投资者愿意在投资教育上投入时间和金钱。

随着投教大氛围的形成,中国投资者接受投教和金融知识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连续四年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投资者在投资者教育和金融知识学习上投入了时间和金钱。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投资者的投资教育和学习也越来越碎片化。只有短期、高效、精准的投资者教育才能有效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具体而言,投资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每周 1-3 小时的金融教育上。该比例自2018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65.60%、68.72%和71.07%,

投资者用于财教的资金投入占年收入5%以上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57.36%上升到2021年的67.7%,其中超过50%的投资者资金投入占比为5%的年收入。15%,投资15%以上的投资者占比13.49%。

二、我国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与行为分析

以往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教育会通过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来影响投资者行为。因此,投资者教育的效果最终会体现在投资者行为上,并进一步传导至资本市场。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安排,主要结论如下:

1、2019年至2021年,我国具有金融脆弱性特征的投资者比例略有下降,金融素养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投资者的金融脆弱性。

为了解投资者应对冲击的能力,课题组在2021年调查中引入“金融脆弱性”指标,定义为投资者在遭遇不利的市场冲击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金融脆弱性指标包含三个具体要素:偿付能力(投资者利用可支配收入偿还负债的能力)、流动性状况(投资者持有的资产和投资组合的流动性)、信贷能力(投资者获得外部借款资金的能力和可能性)。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底以来的COVID-19疫情并未对中国投资者的财务脆弱性产生重大影响。2021年,我国财务脆弱投资者占比为20.71%,较2019年的38.18%下降17.47%。具体来看,2021年投资者偿债能力将大幅提升。偿债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5.82%上升至2021年的48.87%,偿债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为4.19%。流动性状况方面,流动性状况为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状况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从 2019 年的 38.18% 上升到 47%。%。具体来看,2021年投资者偿债能力将大幅提升。偿债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5.82%上升至2021年的48.87%,偿债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为4.19%。流动性状况方面,流动性状况为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状况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从 2019 年的 38.18% 上升到 47%。%。具体来看,2021年投资者偿债能力将大幅提升。偿债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5.82%上升至2021年的48.87%,偿债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为4.19%。流动性状况方面,流动性状况为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状况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偿债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5.82%上升至2021年的48.87%,偿债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为4.19%。流动性状况方面,流动性状况为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状况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偿债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5.82%上升至2021年的48.87%,偿债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为4.19%。流动性状况方面,流动性状况为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状况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流动性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下降,从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流动性中等的投资者占比将从2019年的40.97%上升至2021年的47.95%,但流动性较强的投资者占比将下降,从2019年的25.09%下降至21.88%;投资者信贷能力总体上略有改善。2019年中强信用能力投资者占比为57.68%,2021年增至61.33%,增幅为3.65个百分点。

2021年数据的交叉分析表明,金融素养对降低投资者的金融脆弱性、提高投资者的偿付能力、流动性状况和信用能力具有显着作用。例如,在专业金融素养为0的投资者中,偿付能力、流动性状况和信用能力的得分分别为2.35、3.02和2.77,而专业金融素养为100的投资者的信用能力和信用能力得分为分别为 2.55、3.60 和 3.16。说明专业金融素养较高的投资者在金融脆弱性指标方面优于专业金融素养较低的投资者。

2、2021年投资者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比例下降,持有银行存款的比例增加。

资产配置方面,2021年投资者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比例下降,持有银行存款的比例增加,持有金融理财产品和投资房地产的投资者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具体来看,2021年中国投资者持有股票和基金的比例为27.67%,较2020年下降5.54个百分点,其中基金配置比例下降3.70%,股票配置比例下降1.85%;持有银行存款比例为28.32%,较2020年上升4.32个百分点;金融理财产品和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比例分别为16.46%和9.18%,与2020年的16.44%和9.01%基本持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投资者对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比例逐年上升。2017年至2021年,债券投资占比从2.64%提升至5.54%,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投资逐年增加。占比从2.29%上升到3.57%。这一结果也与调查数据中投资者接受“新产品新政策”教育频次逐年增加相呼应。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对新产品进行投资者教育,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产品,从而增加投资。

调研团队还发现,我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多元化意识不断提高,资产组合多元化程度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2019年投资者平均持股数为13.30股,2021年增至17.05股;2021年同时持有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9种金融资产的投资者比例为24.51%。,比上年增长4.03%;平均投资者投资组合多元化指数也比去年高0.03。

3、金融素养较高的投资者持有股权资产的比例较高,对基金投顾业务的认可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金融素养水平对投资者持有不同资产的比例有显着影响。金融素养较高的投资者,股权资产占比较高,投资房地产占比较低。具体数据为:将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分为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和0分五个等级,相应的投资股票和基金的配置比例将从35%逐渐下降到31%、29%、27%、26% 和 24%;而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比例正好相反,分别为6%、7%、8%、9%、10%和12%。除了金融知识,研究团队还分析了每月可支配收入与资产配置之间的关系。

2019年10月,我国推出管理型基金投资顾问业务,首次放开金融机构“代客理财”权限。调查数据显示,总体来看,中国投资者对基金投顾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对基金投顾持“非常认可”或“比较认可”态度的投资者占比为47.97%,对基金投顾持“非常认可”或“比较认可”态度的投资者占比为42.96%。持有“的投资者”总体来说,“不太赞同”和“完全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7.05%和2.02%。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投资者接受投资教育的频率和金融知识水平对其对基金投顾业务的态度有显着影响。接受投资者教育的频率越高,金融知识水平越高,对基金投顾服务的认可度越高。可见,投资者教育对于引导投资者接受新业务具有重要作用。

4、我国具有过度交易和处置效应特征的投资者比例有所下降,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得到一定改善。

从投资者的交易心理来看,中国证券投资者对股价的涨跌有着明显的外推预期。约40%的投资者认为股价上涨或下跌是可持续的;35.67%的投资者认同“我会因为了解新股新公司而兴奋”,投资者的逐利心理也较为明显;受访投资者倾向于在个股上涨时买入股票的比例为24.28%而在股价下跌时买入股票的受访投资者比例为27.85%,近30%的投资者更倾向于“追涨杀跌”,与去年基本持平。38.6%的投资者表示认同“我会把股票当成彩票,课题组还从交易数据的角度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股价低、历史收益率高、换手率高的股票定义为彩票股。分析结果显示,近四分之一的投资者更愿意购买彩票股,即存在赌博行为。课题组还从交易数据的角度对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将股价低、历史收益率高、换手率高的股票定义为彩票股。分析结果显示,近四分之一的投资者更愿意购买彩票股,即存在赌博行为。

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过度交易和处置影响的投资者比例有所下降。其中,过度交易的投资者比例为36.72%,低于去年的37.14%;具有处置效应倾向的投资者比例为36.17%,略低于去年的36.82%。课题组去年的报告中提到,投资者教育对提高投资者的处置效果有一定影响。相信随着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国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项目协调人:李建勇、欧阳熙;报告主要撰写人:彭倩、宋明沙;何卫兵、张祥茂、吴太宇、陈铭嘉、何育新、于曦等参与了问卷设计和调查。特别感谢广发证券零售业务总部、广发证券总部投资教育基地及各分支机构对本次问卷调查的大力支持;感谢广东省证券期货业协会和四川省证券期货业协会对课题研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