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喜欢旅行的美国男孩凯西·范特(Casey Fenton)打算到澳洲旅行,为了省钱,他在当地一所大学的社区上发出了求床位的帖子,很快得到上百封回帖欢迎他前去免费入住。凯西受到启发:如果人们并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私人空间,能不能建立一个互助网站,大家在上面“开放”自己的沙发,提供给志趣相投的旅行者免费居住?
他这样做了。从2004年创立“沙发冲浪”(Couchsurfing)网站至今,“沙发冲浪”已覆盖全球238个国家和地区,74516座城市,会员逼近200万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获得“沙发冲浪”(Couchsurfing)网站的身份认证,向旅游目的地的人们发出居住申请,主人与客人相互选择、邀约,以免费的互助形式完成旅行。“沙发客”们的暗号“CS”,亲切、神秘,每个人却都拥有自己完整的行程和信誉记录,连同身份、兴趣爱好等等信息清晰地公布出来。
在中国,“Couchsurfing”注册用户排列第一的城市是北京,有2000多名沙发客(巴黎是世界排名第一,共30000多人)参与。作为一种跨文化社交方式,“沙发冲浪”更像是嬉皮时代“世界大同”的理想在今天的延伸,借助互联网的资讯传递,年轻一代迅速完成了一种极具当下特质的包括私人空间、思想、生活方式在内的分享与聚合。
显然,对一名“沙发客”而言,“沙发旅行”的诱惑力远不止“免费的住宿”这一项,更重要的乐趣来自冒险、未知;跟从直觉;主客双方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的信任,等等。如此,“沙发客”以一种轻便的方式,摆脱了“观光客”的标签,完成相对深度的旅行。从发出床位申请的即刻起,充满偶然性而不可测度的际遇,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事物的关系,便一一展开。
毛毛(原名毛译敏)是第一位以书本形式记录沙发旅行经历的中国“沙发客”,2009年,她以“沙发客”身份完成了从巴黎到塞尔维亚的深度旅行,并透过《沙发旅行》一书,使“沙发冲浪”这一形式变得可以谈论、观察和复制。“我倾向于选择不那么资深的‘沙发客’的家投宿,因为这些人可能更加孤独,我想了解孤独的人的生活,以观察者的方式记录这段经历。”她说。
人和人的距离,多远多近才是好?
巴黎是毛毛旅行的第一站。2009年2月,冬天快要终了,北京的天空阴沉、干燥,酝酿着这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逆时间飞行11个小时,抵达戴高乐机场,巴黎开始下雪。皮埃尔是毛毛的第一位“宿主”。来自网络的信息显示,皮埃尔在银行工作,喜欢数学和哲学,相片看起来安静有礼,在市区有一个公寓,有单独房间提供给客人。确定行程之后,皮埃尔细致地罗列了从机场到他家的路线图、天气状况等等问题,邮件行文耐心、简洁,没有多余的客套,约好在临近他家地铁站的咖啡馆见面。
“他是个怎样的人?进门的时候,地板上会不会趴着一只蜥蜴宠物?他的书架上放什么书?冰箱里储存哪些食物?”这些问题每一次都在等待的时刻盘旋。
毛毛记得,皮埃尔个子高大,穿着保守的黑呢大衣,一路沉默,偶尔微笑示意左转或右转,直到进了公寓电梯,才脱掉外套、卸下领带,给自己松了绑。有着“巴黎理工大学”教育背景的皮埃尔,生活优越而墨守成规,礼貌得仿佛要拒人千里,“他会说一点汉语,但汉语于他不过如贵妇身上的珠宝,重在装饰”。
“巴黎人的晚餐时间很漫长,差不多十点吃完晚餐。临睡前,皮埃尔开始熨第二天要穿的衬衫,然后听一会儿音乐、读一会儿书。柜子里的衬衫只有蓝、白、灰三色,一律剪了商标,看得出材质和做工都很精良”,“在皮埃尔家住了十天,是我住过的最长的一个地方,每天,皮埃尔什么时候出的门我都不知道,他很擅长不发出声音地洗漱和早餐。”毛毛说。
“宿主”们提供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张沙发、一间屋子,而是整个生活的相对敞开。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性格特质不同、兴趣有别的陌生人光临,大约是冀望借由他者的进入,松解自我日趋板结的生活。“我能感到皮埃尔用一种哲学式的孤独来面对这个世界,好像斯多葛学派的哲人,他的世界完整有序,有一种不容改变的孤独感”,在皮埃尔家借宿的十天里,他们很少谈论私人生活,连深入一点的话题都很少有,两人却十分爱做一种“交换语言”的游戏:每人随意看过一件房间里的物件,用各自的母语说出物件名称,再用英文说出,以此印证看的是不是同一件物体。有一次,毛毛看到厨房里的一把干了的红辣椒,让她诧异,“这是我四川老家才有的东西”,说出辣椒的时候,皮埃尔眼神里掠过一丝诧异,却又用淡然口吻说:“怎么这个东西还在这里,是我从前的女友留下的吧。”然后,走过去摘下辣椒,揉碎了,扔进垃圾筒。
这是皮埃尔唯一一次谈及私人生活,交往了8年的女友,前年离开了他。“人和人的关系很奇怪,像我这样一个轻轻掠过他生活的人,和一个交往了8年的人,在皮埃尔生命中留下的信息,在他揉碎干辣椒的那一刻变得同等的轻。”毛毛沉思般兀自絮说,她喜欢用观察外部的方式,不断反观自我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看得越多越开阔。
信任是可以传递的
巴黎之后是尼斯,然后是马德里、巴塞罗那和塞尔维亚,巴黎过于冷艳,过于孤独,她渴望活色生香的西班牙。西班牙的沃尔夫是“沙发冲浪”中很多人留言“令人惊喜”之人。沃尔夫热衷接待“沙发客”,他的沙发从不闲置,每一天都排得满满,对“沙发客”的要求很独特:每人只留宿两个晚上——他似乎很享受这样蜻蜓点水般浅淡的相遇,而在给毛毛的回信中,又专门问了:会不会做中国菜? 就是这样两条看上去有些古怪有些挑剔的要求,吸引了毛毛。
45岁的沃尔夫,曾经是个水手,游历极广,而今与女友住在巴塞罗那市区,以自由摄影为生,临街的家前店后家,时时聚集着各国“沙发客”,“他享受女孩子在他们家生活过的痕迹,喜欢她们留下的味道,他叫每个人‘我的小花朵’,他的女友莫尼卡也很习惯这样,每次她都需要在沃尔夫的这个讨巧的称呼后,奉上‘他就是这样有一个人’的解释。”
沃尔夫的家中日日欢声不断,各色人等来来往往,恍如中国乡间的流水席,如此,两天之后,毛毛有些不习惯这样的热闹场面,有时她会想到巴黎冷冰冰生活着的皮埃尔,有时是远在北京的朋友,“总是这样的,眼前热闹的一切忽然会有一种虚假的味道,而那些遥远得发虚的人和事,又在你心里变得无比真实。”“到底何谓‘家’?”人在旅途,一切关于“家”的信息和问题,会变得格外鲜明。毛毛自问,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传统的家庭是三个人,或者加上老人,但这是不是“家”的唯一形式?
在不同人家借宿,进入不同人的日常生活,她看到自愿选择独身的人的家、“丁克族”的家、没有婚姻的形式只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同性恋者的家、相濡以沫的老夫妇的家、很多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家的形式很多种,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够心安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我害怕逃避式的旅行,我身边有很多厌倦了工作,或者失恋的人,会选择旅行,借此逃开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但我希望透过旅行能够验证我既不害怕自己,也不害怕他人,当我睡在别人的沙发上而不感到害怕的时候,我是心安的,而信任是可以传递的。”
《沙发旅行》
作者:Momo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