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传奇红色特工熊向晖:接触共产党十小时,潜伏国民党十年

来源:互联网

尽管最新一次再版除了做些小修小补,内容和30年前相比没有大变化,但在豆瓣读书上,《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依然得到了8.4的高分。再版“革命老书”仍能得到年轻一代的盛赞,当然要归功于作者本身的传奇经历——熊向晖,中共情报史上的“龙潭后三杰”之一,成功打入国民党并成为“西北王”胡宗南的心腹机要秘书,一次次传递出重大情报,最后还能功成身退。

熊向晖惊人的记忆力一直保持到晚年,以前看过的密报代码和内容都记得清清楚楚。1990年周恩来去世15周年之际,他以亲历者身份受邀写了系列文章《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并于次年出版。熊向晖在书中首次完整披露了周恩来派他去胡宗南身边潜伏的始末,在海峡两岸引起极大关注。

1999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将《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与熊向晖的其他文章重新结集出版,书名改为《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忙于从事外交工作,一直没有精力写下完整的生涯回忆录,《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已经成为这段传奇历史仅有的贴身记录。今年恰逢熊向晖诞辰100周年,该书经过修订后推出了新版。熊向晖之女熊蕾也就父亲的传奇人生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

“潜伏”背后有战略大格局

“不能把一个人和情报工作的作用绝对化。”尽管连毛泽东都评价熊向晖的作用能“顶几个师”,69岁的熊蕾谈到父亲却始终很淡定,多次强调对父亲的评价要“符合事实”。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既与退休前她是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副社长的身份有关,也受父亲一贯为人处事的影响。

在《风筝》《潜伏》《暗算》《黎明之前》等热播的谍战剧里,为地下工作者设计了各种曲折惊险的经历。身处秘密战线长达12年,熊向晖肯定也多次遇到类似惊心动魄的时刻,但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却没有太多个人英雄式的描述。

熊蕾说,父亲生前,就有很多人想把他的经历改拍成影视剧,但被一一拒绝了。他很多次对子女说,自己打入胡宗南部是偶然,“即便不是我熊向晖,也可能是李向晖、刘向晖。但我加入共产党是必然的。”

1936年12月,熊向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秘密入党。抗战爆发后,他随清华大学南迁来到长沙。本想投笔从戎,去延安参加抗战,但当时长沙社会各界正好在组织青年服务团去胡宗南部服务。周恩来得知消息后,便想派一位秘密党员报名参加。

针对潜伏者人选,周恩来提出几点要求: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仪表不俗,言谈举止有爱国进步青年的气质,知识面较广、记忆力较强。就这样,年仅18岁的熊向晖被推荐给了董必武和周恩来。

在胡宗南亲自主持的面试中,熊向晖果然脱颖而出。胡宗南还主动宴请他在湖北高等法院做庭长的父亲,说要把熊向晖培养成“栋梁之材”。一年半后,熊向晖取得胡宗南信任,成为侍从副官兼机要秘书。抗战结束后,随着时局发生变化,熊向晖这枚早年周恩来布下的“闲棋冷子”才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成功传出胡宗南将进攻延安等极为关键的情报。

“我第一次听父亲讲到,去胡宗南那里潜伏前董老跟他的谈话时,真是无比震惊于周恩来对胡宗南入木三分的了解。后来胡宗南对父亲的欣赏,也完全印证了周恩来真是摸透了他的心思。”熊蕾说,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实并非讲潜伏过程中的各种惊险,而是侧面展示了周恩来对秘密工作的伟大战略布局,因为“当时的‘闲棋冷子’不是我父亲一人,而是一大堆人,这得有多长远的眼光、多大的战略格局,对国民党有多深的了解,才能做到这一点”。

十小时影响胜过十年相处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失败后心灰意冷,但依然没发现“泄密者”就在自己身边。他又送熊向晖去美国公费读研究生。4个月后,由于中共社会部北平秘密电台被国民党保密局侦破,招致很多人被捕,胡宗南才察觉到熊向晖的真实身份,但这时他人已在美国,胡宗南也鞭长莫及。1949年7月,从美国辗转回国的熊向晖再次见到周恩来,周恩来非常高兴,说终于实现了“胜利后见面”的诺言。

纵观世界谍报史,熊向晖全身而退的过程也堪称奇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他的身份被正式公开,很多国民党要员在震惊之余,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熊蕾回忆,后来台湾“解严”,跟着胡宗南去了台湾的袍泽,凡是回大陆来探亲的,到北京都要来看父亲。刚开始,她以为是父亲担任统战部副部长的缘故,但离休后家里照常有台湾来的客人,其中包括当过蒋介石、蒋经国侍卫队长的孔令晟、国民党老人张佛千等。

1991年,熊向晖发表轰动一时的《地下十二年与周恩来》后,张佛千还推荐台湾的《传记文学》转载,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解释胡宗南在面试时为什么会录用熊向晖。张佛千说,以前胡宗南好几次都不肯重用他,后来才明白,是胡怀疑他“思想有问题”。最后没想到,真正“思想有问题”的,是他自己一手挑选、提拔起来的机要秘书。“熊的最突出之处,是他的气质之纯,为我平生所仅见”,“如我是胡,也会作同样的选择。怪只怪周恩来善于择人,造成胡的毕生大憾”。

熊蕾认为,很多国民党要员之所以愿意抛开党派之争,与父亲继续保持私人友谊,与他身上闪耀的人格魅力有关,而这些吸引人的特质,又与他年轻时代就深受共产党领导人的影响密不可分。

熊蕾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潜伏的十年里,熊向晖与胡宗南朝夕相处,其间代表胡陪同接待蒋介石一个月,陪同蒋经国、蒋纬国视察西北三个月,还与国民党的许多将领、要员相处过,关系都不错。而那十年里,他与董必武、周恩来这些共产党领导人接触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十小时。“但这短短不到十小时的影响,远远胜过国民党将领在十多年中对父亲的影响,原因就在于那一代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

子女很大才知道身份

电视剧《潜伏》结尾,是翠萍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在山岗上远望,苦等余则成。相比之下,熊向晖的一生之圆满,堪称奇迹。他与妻子谌筱华感情甚笃,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他回忆,第一次见面就觉得她是理想的终身伴侣,第二次见面更是坦率说出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而谌筱华当即表态,愿意成为他的妻子、同志和战友。1947年1月,他们在南京结婚,证婚人是蒋经国。

年轻时,熊向晖曾拍过一张着戎装、持手枪的半身照,照片上的青年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后来,他将这张照片送给谌筱华,而她一直珍藏在随身的皮夹里,直到2001年去世。

熊蕾记得,父亲虽然不做家务也不逛商店,但很有品味。她看过父母在英国做外交工作时的合影,发现母亲的旗袍非常雍容漂亮,熊向晖得意地告诉她:“你妈妈最漂亮的旗袍料子,都是我挑的!”

虽然居功至伟,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熊向晖从不跟子女说自己的事情。在儿时的熊蕾看来,除了很会打麻将,父亲低调、普通得与常人没什么区别。直到读中学,她才从旁人那里知道父亲从前的真实身份。

“父亲从来不给我们讲大道理和信仰,我们只能体会。他的中学同学说他追求进步,当时要去考清华大学就是要去找共产党,他对共产党的信仰是动摇不了的。”生前,熊向晖也多次说过,不要夸大他个人在情报工作中的作用,“那不是决定性的。我党有很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闲棋冷子’,一个重要情报的来源往往是多渠道的,只是这些人、这些故事、他们所起的作用不为人所知罢了。”

潜伏北平的间谍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