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社论:警惕上市公司趁商誉减值浑水摸鱼

来源:互联网

节前的几个交易日,A股市场颇不宁静,并非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而是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预计亏损的业绩修正预告。其中仅1月30日一天,A股预告亏损就达230家,当天合计预告净利润亏损1909亿~2228亿元,相当于2017年A股亏损公司合计的1.5倍至1.8倍。

如此巨额亏损主要并非因为业绩不振,相当部分大幅预亏的公司缘于商誉减值。去年11月,证监会以万字长文专门针对商誉减值发出第8号会计监管风险提示,明确上市公司合并形成商誉每年必须减值测试,无论被并购方是否在业绩承诺期间;今年1月7日,财政部一则“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公开消息引发资本市场争议声四起,虽然随即澄清商誉会计处理仍按现行要求执行,但并没有阻止不久之后到来的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潮。

其中颇受关注的,有天神娱乐预计亏损73亿~78亿元,计提商誉减值的金额就达到49亿元;人福医药预计亏损22亿~27亿元,计提2016年收购美国公司EPIC Pharma的商誉减及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合计达30亿元;华闻传媒则全额计提三家子公司的19.53亿元商誉减值等。

上市公司此次赶在年报披露季扎堆计提商誉减值,与过去几年A股活跃的并购行为有直接关系。2014年和2015年期间,并购政策的宽松叠加二级市场的回暖,A股一度迎来并购高峰,商誉规模由此攀升。统计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5万亿元,随着2018年年底并购标的业绩承诺集中到期,一些业绩不达预期公司积累的商誉减值风险面临集中释放。

换句话说,现在巨额商誉减值导致的亏损,实质上是在还当年盲目并购的欠账。虽然这种大规模突然而来的计提商誉减值让投资者利益蒙受损失,但作为上市公司甩掉资产“赘肉”的一项会计处理方法,从现行法律法规层面似乎难以指责。

不过,一众上市公司像“商量好了似的”集中爆雷,会计准则的漏洞被上市公司如此淋漓尽致地利用,丑态毕现,监管层似乎也不应该袖手旁观。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未来应该重点治理盲目跨界并购,严惩掏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事实上,高溢价并购经常与违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结合在一起,往往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手段。

同时,需要警惕部分上市公司还利用计提商誉减值来违规进行“财务洗澡”,把一项原本应该进行精确、公允测算的财务处理手段当成利润调节的工具。如初灵信息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预亏3亿元,30日股价跌停,30日晚再发布一季度报告,大幅增长720%~750%,31日股价涨停。如果亏多少赚多少可以肆意调节,那么利润操纵、股价操纵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这次大量上市公司预亏时机,无底线地发布业绩亏损公告,企图蒙混过关。从这几日发布的公告来看,除商誉外,业绩大幅预减、预亏的原因还有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等的减值损失。如雏鹰农牧预亏29亿~33亿元(上年同期盈利4518万元),列出的第一条原因竟然是饲料供应不及时,生猪养殖死亡高于预期,公司由此也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

总之,监管层此次应该警惕上市公司趁商誉减值浑水摸鱼。而且,在持续推进A股市场化改革时,对于过去或当前存在的乱象应该保持打击力度,防止让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利用制度漏洞或违规手法损害投资者利益、破坏资本市场生态。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