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来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波及众多行业。压力之下,外贸企业在想方设法,创新模式,渡过难关。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中,有高科技企业打算运用知识产权的武器,在美国注册品牌,获取版权费,以抵消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损失;也有企业秉持“技术为王”,对产品的价值抱有信心;还有企业准备以普惠贸易的形式加以应对。
资深业内人士也建议,打造全新的外贸业务新模式,让更多的美国中小商户,实现跨境贸易直接采购。如此一来,它们实现采购价更便宜的同时,中国卖家也能提高售价,增加利润空间,以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损失。
美国代理商大多反感加征关税
张云明(化名)是广东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公司主要研发和生产超声多普勒产品。美国是该企业很成熟的市场之一,他们的超声仪器已经进驻美国市场12年。
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的张云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的产品属于第一批被征收25%的关税之列。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都按照这个税率来征收,影响是存在的。”
张云明说:“我们接触的美国经销商和代理商,大多数都对加征关税很反感,因为降低了他们的竞争能力,都希望能早日结束。”
广东一家出口企业服务平台的业务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与他们有业务合作的外贸企业受到的影响,还在可控范围之内,“暂时来讲,影响还不算大,因为汇率降低了,抵消了一部分关税带来的损失。”
在美国注册品牌获取版权费
加征关税的困难下,企业主们想方设法应对局势。
早在今年4月,嗅觉灵敏的张云明就通知美国的代理商,赶在美国加征关税的实锤落地之前,提前储存了一批货,防止关税增加。
但显然这并非长久之计。张云明的应对之策是:他打算注册美国品牌,将电路板等部件发往美国组装,这样以部件的形式进入美国市场,关税会减少很多。
他说:“美国加征关税后,电路板等部件的关税也增加到了25%。但是,这些硬件部件的总价值低,虽然关税按25%征收,但是也征收不了多少。而软件部分,我们会在美国注册品牌,这样美国人会另外支付我们版权费。如此一来,我们的总收入就不会减少。”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黄源浩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他们公司在美国的市场销量正以每年3倍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他并不担心关税的增加。
黄源浩说,他们的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虽然也有竞争对手,但是很少,而且市场庞大,所以我们的产品基本上具备不可替代性。美国加征关税,侵害的是美国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他介绍,目前在国内,虽然也有很多其他公司在研发3D传感器,但是真正能做出来并且到了量产阶段的,只有他们一家。而在国外,虽然竞争对手也不少,但是能量产并且面向市场的,只有英特尔(Intel)。
推动外贸新形态新模式
不过,对于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并没有这个底气,需要另辟蹊径找出路。
以家具行业为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数据显示,美国进口家具主要来自中国,去年美国家具进口总额中,中国占比50%以上。
深圳出口行业一位资深人士何光(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是这些家具进入美国后,通过逐级批发直到零售端后,零售总额要远远高于进口额。由于家具不是奢侈品,即便排除部分大买家自有品牌的溢价,中国企业的利润也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何光认为,中国家具对美出口额并不算高,但占美国家具市场份额的比例相当高。包括服装纺织、机电产品、工业配件等,基本都存在与家具类似的价值提升空间。
为什么出口规模大,利润却不高?这当然与技术和价值含金量有关,但也与渠道、品牌和服务等方面的不足有关。我们现有的外贸结构过度依赖海外大卖家和品牌商,被视为企业利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光建议,用普惠贸易来应对加征关税,让更多美国中小商户,实现跨境贸易直接采购。如此一来,美国小商户远比在本地采购更便宜,更便利,而中国卖家也能提高售价,增加利润空间,以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损失。
何光说:“传统资本驱动下的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是大企业,包括美国在内的末端小商户和消费者也获益甚微。”
他认为,要改变这种全球价值链格局,要依托互联网,用新技术、新业态,实现普惠贸易的发展。比如:“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采购信用保障+国际营销网站”这些第三方服务平台加强合作,提供一条龙服务,来处理买卖商家,从订单生成到订单交付等必备性服务,再延伸到贸易融资及税务法务等辅助性服务,就能让更多海外中小商户实现跨境贸易(B2B)在线交易新模式,大幅降低中小买家只能在本地采购的成本。
何光解释说,按现有中国对美货物贸易出口为5000亿美元的存量产能来计,如果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来改变,就可能实现对美出口额(结汇)变为6000亿,甚至8000亿美元, 甚至更高。而且,随着服务集约化、信用透明化、贸易细分化,处于传统贸易价值链底端的中小买卖商家,就能减少对大买家和中间商的依赖,获取更大的收益。既可让中国出口同样的产能,创汇创收双增长,也能让美国中小买家和消费者享受更大的优惠(中国制造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