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人才决胜,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短板

来源:互联网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自2017年初被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在同年发布的十九大报告中被再次提及。2018年8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这预示着大湾区发展建设在具体执行上被正式提升到国家层面。

普华永道近日推出大湾区系列报告之《人才政策决胜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报告认为,虽然整体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长期维持着人口及人才的净流入,而且常住人口远多于户籍人口,因此其老龄化挑战也远没有全国多数地区那么严重,但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却滞后于经济发展。随着全国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重、各地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激烈竞争抢夺人才的情况下,大湾区如何维持其吸引力,保证人才及人口净流入而不流失,变得至关重要。

人口净增长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作为中国经济核心重地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年来其人口基本维持着净流入,这与近些年东北经济不景气所导致的人口流失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甚至于人口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尤其是大湾区人口增幅显著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整体来看,大湾区“9+2”城市的常住人口在近十年有0.66%到3.28%的平均增幅。人口增长最慢的城市依次是香港、肇庆和江门,其中,香港属于较发达经济体,情况比较特殊,而肇庆和江门人口增幅较低,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比其他湾区城市慢。广州和深圳常住人口增长率最为强劲,过去10年分别有3.3%和3.2%的平均年增幅(见图1、图2)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广东也面临老龄化的挑战,但是大湾区(不含港澳)由于新增常住人口增速较快,因此人口相对比较年轻。得益于大量跨省流动人口,广东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需要负担35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常住人口总抚养比要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4.42个百分点。

大湾区(不含港澳)人口年龄虽然拥有一定优势,但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广东省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7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其经济发展程度完全不匹配。

大湾区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以大学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总共有31所大学,其中广州12所,香港10所,澳门和深圳各有4所,江门1所。美中不足的是,除了香港和广州,大湾区的大学分布与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完全匹配,例如深圳只有4所大学,而且综合实力与世界大学差距颇大,东莞和佛山没有大学(见图7、图8)。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比较发达,众多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无论是全球500强,还是民营企业500强,或是创业时期的独角兽企业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机会。例如深圳和广州分别聚集了超过40和20家这类企业,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科技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没有纳入香港和澳门企业,尤其是香港拥有一大批规模庞大的私营企业,其中包括8家世界500强。这些企业是大湾区吸引国内和全球人才的核心(见图3、图4)。

整个大湾区就业人员工资待遇在全国范围内相当有竞争力,尤其是香港和澳门薪资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高范围。智联招聘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春季求职期平均薪酬全国最高的内地几个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广州,东莞和佛山排在全国第六和第九。若对比各省工资水平,广东省平均工资不及浙江和江苏,但如果只比较城市群的话,大湾区可能是全国最高薪的地区之一。以智联招聘统计的数据为基础,如果再纳入香港和澳门,全国前10个高薪城市,大湾区占据一半,依次为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排第11位(见图5、6)。

报告建议,如期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继续抓住就业机会多这一优势,继续保持人口净流入,以领先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家、创业者及顶尖人才入驻,并勇于尝试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教育和科研投资培育人才。同时为了吸引海内外人才,大湾区有必要引领改革,做新时期中国“移民”政策试验田,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为人才居住、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多便利。 制图/张逸俊

(作者系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中国内地及香港战略和创新主管合伙人杨伟志先生、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部合伙人曾惠贤女士为本报告提出了宝贵意见)

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