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什么是生态绿色的?

来源:互联网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沪苏浙交界的青浦、吴江、嘉善建设生态绿色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务院10月29日发布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中提出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

为什么强调生态绿色?首先,选择一体化示范区位置选择,主要考虑了沪苏浙三省交界的位置,试验跨省市县的地区之间如何协同合作共赢的路径、机制和方式。这个地区的目的不是疏解城市非核心和非中心的,同时这个地区也未必一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区,反而作为一个试验地,可以选择在一些对大局影响不是特别大的地区先行开展跨界协调机制建立的先行先试。

而选定这一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和环境,恰恰决定了其生态绿色的主体功能定位。有观点认为这里不是水源涵养区,不是森林密布区,因此不是生态重要的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的水生态环境非常敏感,水多、水少、水脏的状况在这一地块特别凸显。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号称“困水仓库、洪水走廊”。水面面积约占1/4左右,在示范区核心的水面面积超过40%,处于太湖出水的通道位置,水网密度的地势低洼,在高水位和暴雨时节,大量洪水要经过区内的吴淞江-苏州河、太浦河-黄浦江排入长江及近海以及南排河道工程入钱塘江,一旦排水不畅,这一地区就会发生洪涝灾害,“水多”的风险较大,防洪排涝成为保障发展和民生的第一要务。

虽然是水网地区,由于水系连通,加上周边地区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洁净的清水资源反而越来越稀缺,依靠东太湖优质水供给该区域的生活生产用水,太湖换水周期从300天缩短到200天以内,“水少”的清水风险不容忽视。也正由于地势低,大运河流经并横跨了吴淞江、太浦河,不仅带来了运河文化和流动船运经济,也带来了汇集四面八方的污水,增加了这一地区的污染负荷,加上平原地势平坦,水动力弱,水流缓慢,甚至水流方向随风而变,使得污染物滞留,环境容量小极易导致“水脏”。正因为如此,生态绿色必将成为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牌。

生态绿色如何嵌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中,也就是绿水青山如何转变为金山银山,其转化机制的核心在产业选择上。按照对环境利用和影响程度划分产业,可以分为工业品和生态品。如果说工业品代表以建设用地占用为主、资源环境耗竭较大的活动和产出,生态品就代表维持自然生境和生态开敞功能、与保护行为相关的一系列产出。增加产业中的生态品份额,是生态价值转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必由路径。

体现生态品,青浦、吴江和嘉善所在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活化当地水乡生活形态、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包括大力发展农产品及产业链:这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有着勤劳的水系百姓和大量品优价不高的农副产品,加工工艺精致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吃的健康和吃的美味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有“田野到餐桌、到课桌”长长的产业链的发展可能。

其次是文化休闲产业,结合自然及聚落文化资产(水乡、运河、建筑、生产生活风俗、节庆等),以文化创意和深度旅游体验为主轴,借多元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也通过深度旅游加深对江南水乡聚落文化的认同感,发展文旅产业的同时,也成为文化保存的助力。在此基础上,养老养生等健康产业也可以得到较好发展,由此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江南水乡聚落经济网络,营造地方整体性,创造聚落创新型经济,由此增强经济活力,吸引地方年轻人及人才回归。

当然这样的发展路径,要保障当地产业能够可持续、有特色地绿色发展,首先要基于对原乡聚落、田园风光、生态水网的严格保护,以尊重生态环境作为聚落发展和营建的核心,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维持可持续发展形态,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共生。其次,希望能够以社区参与为重点,以情感经济为着眼点,通过资源的挖掘、分析与整合,激发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认同和坚持保有水乡生活,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当地生活品质,活化当地产业及经济,延续美好生活。以尊重保有江南水乡农村生活形态,以人文价值提升为重点,维持农村可持续发展形态,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共生,推广朴实、真诚的生产生活文化之美。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民盟中央生态环境委员会成员、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