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广州市番禺区拟建垃圾焚烧厂一事,一度引发诸多风波。尽管此后当地政府以宣布暂缓建设来平息争议,但面对堪与经济增长速度比肩的城市垃圾,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正在被逼向容量极限。
垃圾围困之下,城市生活空间正在愈趋逼仄。作为对策,国家开始释放“十二五”期间将大力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的积极信号;但与此同时,公众对垃圾焚烧可能造成污染的疑虑不安却仍在与日俱增。
近日,番禺再次公布了垃圾焚烧厂项目的第二次环评报告。但无论是哪个焚烧厂地址备选点附近的居民,都不愿该项目落在自己居住地附近。
垃圾处理“大限将近”
垃圾围城,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已经不是个新鲜的词。
以广州为例,近年来,广州垃圾产量年均递增7%,几乎与GDP增长同步。目前,该市日产垃圾约18000吨,进入终端处理环节约12000吨/日,垃圾分类处理率长期徘徊在33%左右,虽然在国内已经处于较先进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今年7月底发布的名为《广州生活垃圾增长预测与优化处理行动方案设计》报告称:广州生活垃圾处理主要以填埋为主,用填埋方式处理的生活垃圾占垃圾总量比重高达90%以上。在广州市每日生成的生活垃圾总量中,中心城区垃圾主要集中在兴丰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而外围地区垃圾分别在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从化市当地处理。
但由于容量所限,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将于2012年填满封场,番禺生活垃圾填埋场也将于2012年填满封场。此外,除了兴丰卫生填埋场和李坑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外,其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多数不达标并且基本接近饱和状态。预计到明年全市主要垃圾填埋场将基本接近饱和状态,届时因为填埋场“填满封场”将有约3/4生活垃圾面临无法处理。
也就是说,城市垃圾将埋无可埋。
“兴丰是当时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如果填满后,广州市要再找一个类似的地方并不容易。”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假设继续采取以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广州每天约需要增加1亩地来应对,一年就要增加360多亩土地。对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来说,这显然不现实。
所以,填埋这一不可持续的方式,最终需要由焚烧和综合处理所替代。
但是一些观点认为,现在还不到立刻上马建垃圾焚烧厂的时机。在目前垃圾分类依然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应该做的是完善整个垃圾分类流程。由于我国垃圾含水量高,垃圾分类意识薄弱,垃圾焚烧发电的效率受到了极大影响。
目前,包括广州在内的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但这项工作的效果暂时还很难看到。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李海滨就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分类收集和处理,能够将垃圾尽量减容减量,不过其中涉及到时间的问题。
“这是一个长期的可行的办法,但目前这方式很难做到,在一两年之内肯定做不到。”李海滨说。
实际上,即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垃圾分类也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就中国而言,虽然城市很多小区都开始置放分类垃圾桶,但居民们的生活习惯难以轻易扭转,垃圾分类效果相当有限。
“一个是监督,一个是自觉性。全民素质都提高后,才有可能取得明显效果。所以现在分类应该简单一些,简单的方法就是分成干的、湿的、危险的三类就可以。”李海滨说。
而即使垃圾分类的环节已经完善,也要考虑到垃圾分类目的只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但并不能全部取代垃圾处理。例如像日本,虽然垃圾分类已经成熟,但有81%的垃圾还是需要进一步处理。“日本的垃圾分类已经做到全世界最好的,可以说已经是做到极致了。”广州市一位政府部门人士表示,但垃圾分类仍然不可能做到垃圾的全回收,总有一部分垃圾是没法回收的。
考虑到这些因素,垃圾焚烧发电厂仍然算得上是实现垃圾减容减量的最快办法。以广东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为例,该基地设有焚烧发电厂、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焚烧厂、焚烧炉渣再利用制砖厂、建筑渣土消纳厂等项目。1000吨的垃圾经过焚烧发电、炉渣再利用制砖等系列程序后,剩余的无法利用的废渣只有约50吨。这50吨才是最终需要填埋的。
“焚烧”时代的民意危机
但是,垃圾进入“焚烧”时代,究竟是否是化解城市与垃圾矛盾的一条必然出路?在过去几年中,政府、专家和公众对此都各执一词。垃圾焚烧事宜,成了各种观点交缠的漩涡,至今也很难有个被公认的说法。
仅学界而言,就泾渭分明地分成“焚烧派”和“反烧派”。“焚烧派”认为,大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了焚烧在垃圾处理减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反烧派”则坚持垃圾焚烧所可能引起的无法预知的污染,综合利用才是垃圾的最终出路。
双方在各自立场上所援引的数据也都大相径庭。但是国内现有垃圾焚烧厂的运营情况究竟如何?这反面并没有完整的官方调查数据。
官方数据缺位之下,反而给民众制造了更大的恐慌空间。垃圾焚烧=二?f英=癌症,已经成为许多公众脑海中的刻板印象。
继今年4月广州番禺区政府向社会公布了番禺垃圾焚烧厂的5个候选地址后,近日番禺再次公布了垃圾焚烧厂项目的第二次环评报告,针对原有垃圾处理基地的5个选址,报告建议取消沙湾西坑尾方案作为垃圾处理基地的选址,变成基地选址4个备选点方案。环评报告建议,综合各方面考虑,垃圾处理基地选址的环境可行性较优为大岗、东涌方案,其次为大石、榄核方案。
垃圾焚烧项目选址“五选一”变“四选一”,沙湾选址周边居民松了一口气,而其余4个备选地点周边居民则展开了新一轮“口水战”。谁都希望这个焚烧发电厂能远离自己所在的地区,有的居民甚至表示“只要选我们这里无论如何都不同意。”
而无论各路专家如何论证目前的焚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对周围的影响如何之小,居民们始终不会轻易相信。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找一个理想的地方,能尽量远离居民区。即使到时候运费等各种成本高一点,我们要交更多的卫生处理费,这些大家也都能接受,健康比钱重要多了。”住在番禺大石附近的陈先生告诉本报记者。
据《南方日报》报道,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曾多次表示,自己参加过焚烧厂防护距离的评审,最初提出的距离是1000米,即1000米范围内不许有住户。他指出,垃圾焚烧厂散发的二?f英含量和焚烧炉距离成正比,距离越远浓度就越小,影响也就越小。在500米之内,二?f英浓度很大,1.5公里之外的影响就很少了。
据本报记者了解,中山市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大概远离中心城区在1.5公里以上。但广州毕竟是广东人口最多的城市,对番禺来说,要寻找一处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实属不易。
即便是周边居民相对较少的备选点大岗中船基地,也遭到了周边地区尤其顺德居民的强烈反对。
按照前述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建议,广州应在中心城区、南部和北部扩建和新建垃圾处理设施。一是尽量把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分拣回收、堆肥、污水处理等相关项目集中连片设置,节约土地资源;二是选址要与民居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三是靠山进山、靠水傍水,在山地较多的地区可利用森林公园核心区建设焚烧发电厂,在靠近江海的地方可学习澳门和新加坡的经验,考虑利用未开发的江洲、离岛,或者通过填海兴建垃圾焚烧发电厂。
但是可靠性数据与信任缺位之下,城市垃圾处理与居民的矛盾仍然难以一夜化解。
制图/蒋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