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七十年,集中营的噩梦与反思在电影中延续

来源:互联网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在波兰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有“死亡工厂”之称。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1940年4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由纳粹德国亲卫队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建造。共有130余万人被关押在那里,110余万人被杀。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世纪审判(2015)

同样是以1961年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那场“世纪审判”为题材,本片与《汉娜·阿伦特》的角度不同,后者从学者的视角探讨人性平庸之恶,前者则通过媒体传播的角度反思战争。这场审判当年在全世界37个国家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播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现场直播、从施暴者角度听闻集中营里的恐怖行径。80%的德国人平均每周至少观看一个小时,甚至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受惊昏厥。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审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球电视大事件。本片为BBC为苏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7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

汉娜·阿伦特(2012)

"没错,我是用哲学方法来考虑这一问题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区分对与错、美与丑的能力。我希望思考能带给人力量,从而尽可能地阻止灾难。"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受《纽约客》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本片根据现实中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学生、学者汉娜·阿伦特的真实事迹改编。电影获得第26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第63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银奖、最佳女主角。

朗读者(2008)

“生命的结局比开端更美丽。”

二战时,15岁的少年米夏·伯格偶遇36岁的中年神秘女列车售票员汉娜,后来两个发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关系。汉娜最喜欢躺在米夏怀里听米夏为他读书,她总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读书声中。年轻的米夏沉溺于这种关系不能自拔的同时,却发现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汉娜。忽然有一天,这个神秘女人不告而别。战争结束之后,德国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成为法律实习生的米夏,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竟然发现八年前消失的汉娜。这一次她坐上了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这个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清晰,然而,米夏却发现了一个汉娜宁愿搭上性命也要隐藏的秘密。影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第6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和多项提名。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2008)

“为什么,你们做错了什么事吗?”“我们是犹太人。”

1943年夏天,9岁的男孩布鲁诺从生活舒适的柏林来到波兰。他的父亲成为了一位纳粹军官。这里只有一道看不到尽头的铁丝网将他们住的房子和周围隔绝开来。他的家人警告他不要访问一些被称作“篱笆”另一边的地方,那里其实是德国人的集中营。布鲁诺遇见了铁丝网那边的一个小男孩——穿着条纹衣服的希姆尔,于是他们每天隔着铁丝网见面,成了最好的朋友。而对于布鲁诺来说,故事听得越多对于铁丝网那边的生活他就越好奇。于是他穿上了带有横条纹的睡衣,从一块松动的铁丝网下爬进了那个令自己无比好奇的世界。本片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钢琴家(2002)

“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是威廉·霍森菲尔。”(片尾字幕)

斯皮曼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斯皮曼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战争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此时斯皮曼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逃亡。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美妙的琴声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斯皮曼,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获得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以及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美丽人生(1997)

“早安,我的公主!”

犹太青年圭多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在历经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后,两人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好景不长,法西斯政权下,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多拉虽没有犹太血统,毅然同行,与丈夫儿子分开关押在集中营里。聪明的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地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影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以及第5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

二战期间,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开厂生产军需用品,大发战争财,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德国战败前夕,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不久,战争结束了。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戒指,赠送给辛德勒,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全人类。原著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是澳大利亚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三度入围英国布克奖短名单,一九八二年凭《辛德勒名单》折桂。本片获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

苏菲的抉择(1982)

1947年,斯汀戈在布鲁克林一栋公寓里遇见了情侣内森和苏菲。内森是个有魅力的犹太人,而苏菲是一个美丽的波兰女子,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关系。多疑、狂躁的内森经常辱骂、殴打苏菲,苏菲则默默地承受着情人的暴虐。原来苏菲有一个仇恨犹太民族的教授父亲,自己却阴差阳错地在二战中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在那里,苏菲面临了艰难的选择:让哪个孩子活下来?最后,她选择将小女儿送进纳粹的毒气室。战后,幸存下来的苏菲爱上了精神失常的内森,与他生活到了一起。《苏菲的选择》改编自威廉·斯泰伦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他被公认为是二战后期美国最富有成就和创新的小说家。电影为梅丽尔·斯特里普赢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奥斯维辛专题其他文章:

七十年,集中营的噩梦与反思在电影中延续

http://new.yicai.com/news/2015/01/4560273.html

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http://new.yicai.com/news/2015/01/4560242.html

黑暗中的人

http://new.yicai.com/news/2015/01/4560246.html

焚尸炉前的合作者

http://new.yicai.com/news/2015/01/4560256.html

奥斯维辛集中营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