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泰山走了,这次是真的!
从年初公募基金业内的传闻,至9月29日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交银施罗德”)在其网站刊登的公告,原交银施罗德总经理莫泰山离职终于一锤定音。或许沉默已久的莫泰山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别了,公募!
别了,公募!
在众多基金公司掌门人中,莫泰山属于比较爽直的一类,年初关于他将离开交银施罗德的消息传出,《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与其电话沟通时,他表示,“目前只是传闻,并没有最终决定去留。”当时,交银施罗德方面则态度坚定地表示了否定。
莫泰山有着比一般基金公司老总更为独特的经历。他曾经是一名证监会的官员,曾历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金监管部副处长、办公厅主席秘书、基金监管部处长。2005年加盟交银施罗德,任副总经理,2008年正式升任董事、总经理。在短短两年之内,他把交银施罗德的规模一度带进行业前十。
显而易见,交银施罗德的莫泰山“时代”是成功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莫泰山却难言“功成名就”。此前,以莫泰山等人为主体的交银施罗德管理层曾提出25%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管理层以及业务精英,但是遭遇了股东方的反对而无果。
尽管股权激励计划失败,莫泰山还是争取到了每年将15%的利润拿出来作为激励的政策,并且逐年增加。“莫总来了之后,交银施罗德的薪资水平显著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都很高。我们都知道莫总不容易,毕竟与股东方谈这个问题很艰难,”一位交银施罗德已离职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莫总是一个很为员工着想的人,因为他知道,没有好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将成为必然。”
有业内人士指出,莫泰山的努力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或许是股东方对于激励机制的反对态度让其萌生退意。而2009年年底的交银上证180公司治理ETF申赎清单乌龙事件则被普遍认为是导火索。今年8月,业内关于莫泰山离职的消息再度风生水起,交银施罗德方面继续态度坚定地否定。而此时的莫泰山选择了沉默。或许,在这一刻,一切已经注定。
加盟重阳?
9月29日,交银施罗德的一纸公告,终于让莫泰山离开的消息最终得以确认。而此时人们的眼球似乎瞬间就集中到了莫泰山的去向问题上。
加盟重阳(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同)。这个消息从莫泰山离职的传闻传出之时就一直相随。记者从各方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该消息距离最终确认也为时不远。据悉,莫泰山将以第三位合伙人的身份加盟重阳。重阳自2009年采用合伙人模式运营,前两位合伙人分别为裘国根和李旭利,裘国根任董事长,原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任首席投资官。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交银施罗德前销售总监沈斌已经先期离职,赴重阳投资负责销售。
资料显示,目前重阳管理着6只产品,资产规模已达约60亿元。而重阳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多次表示希望莫泰山加盟,甚至表示除了投研之外的事情,都全部可以交给莫泰山负责。但由于莫泰山目前处于静默期,并未对此消息予以确认。
交银施罗德走向何方
显然,对于整个公募基金而言,这次又流失了一位业界大佬,而对交银施罗德来说,损失的则是一位优秀的领军人物。已迈入公募基金业前十的交银施罗德在痛失爱将后又将走向何方?
根据交银施罗德公告,其副董事长雷贤达将代为履行公司总经理职务,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的期限不超过90日。公开资料显示,雷贤达历任巴克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施罗德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交银施罗德总经理,雷贤达曾任中国证监会开放式基金海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从履历上来看,雷贤达可谓资历很深,管理经验丰富。而交银施罗德方面也曾多次表示,公司目前运转一切正常。
不过,业内人士并不乐观。“至少,管理、投研、销售三大支柱均丧失爱将,后面的路并不平坦。”有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2009年6月,交银施罗德原投资总监李旭利辞职,和私募大佬裘国根共同创建新重阳。2009年8月,前投资副总监郑拓离职,创立好望角公司。很快,另一投资“猛将”赵峰也辞职离开了交银施罗德。
而从管理规模来看,2009年底,交银施罗德规模一度升至行业第九,成为跨入“千亿门槛”的热门公司,但是,2010年上半年,公司规模缩水超过40%至554亿元。
“交银施罗德过去几年的发展势头可谓迅猛,这与莫泰山的努力分不开。如今莫泰山离开,对于交银施罗德而言是一大损失。”沪上某公募基金高管人士对记者表示,“而交银施罗德所遇到的问题是所有公募基金都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激励机制以留住人才,已经成为行业最大的掣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莫泰山将交银施罗德带上新的发展轨道之后选择离开,交银施罗德能否再续辉煌,将拭目以待。
公募转投私募涨潮?
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节前的一则公告,使在业界流传已大半年的莫泰山离职一事终于落定。事件之所以让业界如此关注,是因为莫泰山将成为首位由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转投私募基金界任职的大佬,而这会否引发公转私的又一波潮流?
私募三大派系
国内目前的私募基金经理,大体可按照其过往从业经历分为三类:公募、券商和民间,这也可视作私募界的三大派系。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纳入统计的196位私募基金经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有23.60%来自公募,32.02%来自券商,另外还有24.16%属于除公募、券商之外的民间派。而从业经历的迥然不同,也使三大派系私募经理之间的投资风格表现出明显差异。
公募派系的私募经理,大都是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如工银瑞信原投资总监江晖、嘉实基金原总经理助理赵军、上投摩根原投资总监吕俊、华夏复兴原基金经理孙建冬等。
来自公募基金业的投研人才进入私募有其天然优势,至少在产品发行方面能更容易获得渠道和客户的认同,而且投资者往往也视其为私募行业中的“正规军”。在投资方面,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则一般更善于把握行业轮动,因为行业或板块的配置是公募投资的重要一环。
券商派系的私募经理,代表人物如国信证券研究所原所长蒋国云、国信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汤小生等。
在国内阳光私募的发展中,券商派起步较早,并且实力强劲。如最早发行阳光私募产品的赵丹阳,便出身于国泰君安。券商派的投资一般被认为以选股见长,同时擅长波段操作。
而来自民间的私募经理代表则有林园、郑晓军、黎仕禹等。民间派私募经理的投资方法更加多元化,各有各的操作方法和投资思路,更有笃信K线图分析的技术派高手。
公募转私募大潮升级
公募派出身的私募经理近年来呈现渐增之势,已成为私募大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于私募基金,这意味着行业整体投研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运作的规范,更预示着其不错的发展前景。
但这种“奔私”潮的出现却令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陷入尴尬。更值得警惕的是,转投私募的公募人士正在不断升级。在公转私风潮初现时,“奔私”的公募人才大都是基金经理,但逐渐地,多位原先在公募基金公司任职的投资总监也开始投奔私募,如今,基金公司总经理也加入“奔私”大军。
对于不断升级的公转私大潮,业内人士大都归咎于公募基金行业激励机制的不足。而激励机制的改革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就曾在“两会”上提交关于探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提案,建议考虑允许具备条件的基金从业人员参与新基金公司的发起和设立,而对于已经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则可以通过股权激励鼓励员工持股。事实上,有关股权激励的提法早在几年前就出现过,但至今并无下文。
无奈之下,一些基金公司另辟蹊径,通过其他方式激励投研人才。如诺安基金每年都会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以奖励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优秀人才;交银施罗德也有每年将15%的利润作为激励基金的政策。
人才流失并未能因此避免,但至少基金公司正在法律制度允许的框架下做出一些变革和尝试。基金行业如何走出当下困局,是包括监管者和从业者在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